中国央行2日发文称,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可以降低至20%!比原来的30%下降了整整10%。这意味着,人们购买首套房的杠杆从原来的1:3.3升至1:5!
任志强此前要将房地产多余库存“炸掉”的言犹在耳,如今为了“去库存”,政府不惜一边让企业和资本市场去杠杆,一边给房地产行业加杠杆。
以下是央行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10年,房地产投资氛围浓郁的浙江成为“限购令”强打对象之一。这一年,浙江全省11个城市中有8个加入限购大军,分别是: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绍兴、台州、衢州、舟山。
“限购之前,浙江房价涨幅最高。”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中新网房产频道介绍,高房价使浙江多数城市被列入2010年限购城市名单,“当时,温州一些县城的房价比北京、上海都高。” 张大伟说。
在当年宜居城市研究室发布的“2010年7月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中,杭州新房价格居第一位,单价高达2.5万元。温州、宁波、舟山均在前十之列,单价万元以上的11个城市中,浙江省占了5席。
但在近两年,浙江房地产市场逐渐降温,温州房价更是连续30多个月下跌,成为全国少数同比下调的城市之一,当年流窜于各大城市、将本地楼市推上高崖的“温州炒房团”也已淡出舆论视野。
“浙江实体经济了出现问题,房价下滑明显。”在张大伟看来,房地产周期下滑、经济周期下滑、当年的购房主力企业主等收入下滑,已使浙江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之前限购令抑制投资的作用已经不需要了。”
随着住宅调控力度普遍升级,酒店式公寓再一次成为“政策避风港”,“投资回报率”、“不限购不限贷”、“租售比高”等说辞也再一次充斥在营销来电中。酒店式公寓产品在历次调控期中成交表现究竟如何,其投资回报又是否值得信赖?以史为鉴,我们以上海为例,对2010年以来酒店式公寓产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成交量走势:交易规模增速快于住宅,短期调整中成交份额逆势上扬
自2010年以来,受限购、限贷政策持续升级、调整的影响,上海酒店式公寓成交规模增速明显快于商品住宅。2015年全市酒店式公寓成交面积达到68.89万平方米,相比2010年增长101%,比同期商品住宅规模增速快了46个百分点。从各年成交面积变化来看,酒店式公寓与行业大周期同步波动。2013年为近年成交峰值,全年成交酒店式公寓13090套,同比增长52%,共计92.7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62%。2016年上海限购升级后,凭借“不限购”的优势,酒店式公寓市场热度显著攀升,前9月酒店式公寓共成交68.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7%,成交金额170.35%,同比增长57%,依此趋势来看,今年酒店式公寓成交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据本网统计,2016上半年衢州市区(市本级、柯城区与衢江区)共成功出让23宗地块,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宗,土地成交面积约86.38万方,折合约1297亩,同比去年下降13.19%,总成交额约30.78亿元,同比上涨约300.88%,另有1宗工业用地无人报名,流拍。
23宗地块吸金30.78亿元 超越2015年与2014年成交总额之和
2014年土地收入共计约9.48亿元,2015年土地收入共计约17.64亿元,两年合计约为27.12亿元。而2016年仅上半年年度土地成交金额已突破30亿元,总成交金额约为30.78亿元,相比前两年具有碾压性的差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经营性用地成交总额29.9亿元,占总成交量的97.16%,占比超过了九成。随着市场行情的回暖,土地溢价率走高,土地价格的上涨成为了土地收入的重要推力。据统计,在上半年成功出让的土地面积总和约为86.38万方同比去年下降13.19%,而由于推出的优质住宅地块增多以及土地溢价率走高,土地成交金额同比上涨约300.88%。
衢州土地市场在经历了2014年的低谷期之后,2015年开始便回归平静,低溢价率成交、流拍、偶有宅地均成为这一期间的关键词。然而,随着新房市场走量与一线城市土地限令房企转战二三线城市影响,衢州土地市场的基调也随着溢价率走高、百轮竞拍、高楼面价等字眼的出现开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