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蜥,Phrynosoma coronatum Blainvile,别名冠状角蜥,英文名Horned toad,Horned lizard。 分布于美国、北达加拿大。体长最短的不到7.5厘米,最长的达12.5厘米余。头部具剑形棘刺,状似蟾蜍。身体扁平,身体两侧有尖形衬边鳞片。原产北美洲西部。 常为玩赏动物,但圈养后不易久活。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而予保护。角蜥的身体很象蟾蜍,所以也叫角蟾,但它实际是一种蜥蜴,与鬣蜥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它的体长大约为7.5-12.5厘米,因为它浑身被甲,长满了刺状的鳞片,在头部的背面两眼上方还有8个放射状排列的尖棘,体表也被有粗糙的鳞棘,所以得名角蜥。它的体形扁平,躯干呈椭圆形。头部较短而端圆,宽度和高度几乎相等。颈部粗短。四肢也较短。尾巴不算太长,柄宽而端尖,不象其他蜥蜴那样容易脱落以逃避敌害。头部为红褐色,下部为黄色,略缀褐色的斑点。身体的背面为暗沙色或皮黄色,喉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与背部斑点同色的大斑点,棘的颜色均为褐色。虽然它的长相十分凶恶,全身的短棘也仿佛很锐利,但其实这些都是它的一种伪装,主要用于防御,并没有攻击作用。
在中国只能买到美国角蜥,澳洲那种吃蚂蚁那个目前还没见有卖,目前国家查得严不要为买这些.cb角蜥到货,368一个.它的第一件法宝是具有很好的保护色,还具有“拟态”的本领。拟态就是动物利 用形态、斑纹、颜色等跟另外一种动物、植物或周围自然界的物体相似,借以保护自身,免受侵害。由于角蜥的体色与沙漠环境的色调一模一样,身体上的棘刺看上去也很像植物的枯棘,使那些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很难发现,因而遭到敌害的袭击机会就大大地减少了。如果敌害来临,它就立即左右晃动身体,迅速地钻进沙土,开始是斜着头部向下钻,然后摇动着尾巴,使全身都钻进去。不久,它又会将头部露出来,察看一下外面的动静。如果敌害已经走远,就再从沙土中爬出来。这种本领不仅可以帮助它对付敌害,还能够迷惑猎物,使它们只要呆在一处不动,就可以“坐等食物上门”,将那些丧失警惕的猎物大口吞食。角蜥的食物主要是蚂蚁及其他昆虫。主要在食物中获取水份,或饮露水等。
至少一边的长度是体长的2。5倍。避免笼内过于闷热有害健康。通风问题常常被忽视。如果是用铁丝网做的饲养箱,通风当然不成问题。即使是用那种有玻璃盖子的玻璃缸也是可以的了,但是不能使用那种完全密封盖顶的养鱼用的玻璃缸。如果要用缸的话,最好用旁边设有通风孔的缸;用前面有玻璃门,两旁都有砂网的爬虫饲养箱,那样才会有良好的通风。小型的蜥蜴可以喂食蟋蟀。如果能吞食,刚出生的小老鼠营养价值最高。另外还可喂食昆虫、蚯蚓等。仅喂食昆虫,容易发生钙质与维生素摄取不足,应添加专用营养添加剂。从中型到大型的蜥蜴,如水龙、成年美洲鬣蜥、平原巨蜥等应配合蜥蜴的体形选择各种大小的白鼠喂食。白鼠来源不足时,可喂食一般的肉类、肝脏、猫粮等食物,但最好添加专用营养剂。让蜥蜴能够晒到紫外线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需要通过照射紫外线在皮肤里合成维生素D3,而D3是促进钙的吸收的。太阳光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实在不能照到日光,那么就必须为它们准备紫外线灯(尤其是UVB灯),不要隔着玻璃或是有机玻璃给你的蜥蜴照射紫外线,因为这些物质对紫外线的衰减很厉害。
角蜥仅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加里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的沙漠中,主要栖息在平原干燥沙地上。它的身体可以向前爬行,体棘能够如同锄头一样挖掘沙土,堆垒在背部,然后潜入沙中,仅露出头部休息,或伺机捕食昆虫。可以防止沙土灌入鼻腔。它是一种变温动物,白天阳光灼照的时候,需要在沙土下躲避曝晒,夜间天气较凉,它也要藏身于沙地中保持体温。只有在温度适宜的时候才出来活动、觅食。有一些生理学家对角蜥的喷血现象进行了实验。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研究,已经查明:角蜥喷出的的确是鲜血。它在喷血之前,有一束闭孔肌会压迫主血管,使脑血管的血压升高。这个压力对那些眼睛瞬膜里的娇嫩血管来说是非常之高,足以导致使血管破裂,使鲜血喷出。当然,如果对人类来说,这种现象就太可怕了,因为血管破裂就将意味着脑溢血,会有生命危险。但角蜥头部血管中的局部高血压,不仅不会对它的生命构成威胁,反而可以用这种“危险的游戏”来吓跑敌害,从而拯救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