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特性:番泻叶别名旃那叶、泻叶,泡竹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生态环境为野生或栽培。分布于热带非洲。我国台湾、广西、云南有引种栽培。
(1) 狭叶番泻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0。4~2cm,全缘,叶端急尖,叶基稍不对称。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绿色,无毛或近无毛,叶脉稍隆起。革质。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狭叶番泻在开花前摘取叶,阴干,按叶片大小和品质优劣分级,用水压机打包。
(2) 尖叶番泻呈披针形或长卵形,略卷曲,叶端短尖或微凸,叶基不对称,两面均有细短毛茸。尖叶番泻在果实成熟时,剪下枝条,摘取叶片,晒干,按完整叶与破碎叶分别包装。
2、 主要成分:
(1)狭长番泻叶 含番泻甙A及B(二者互为立体异构)、番泻甙C及D(二者互为立体异构)、芦荟大黄素双蒽酮甙、大黄酸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以及少量大黄酸、芦荟大黄素。此外, 尚含山柰甙、蜂花醇、水杨酸、棕榈酸、硬脂酸、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2)尖叶番泻叶 含蒽醌衍生物0.85%~2.86%, 其中有番泻甙A、B、C, 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 大黄酸-8-葡萄糖甙,大黄酸-1-葡萄糖甙, 以及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异鼠李素、山柰素、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3、价格分析:番泻叶一直有商关注,但价格依然稳定,统货售价6.5-7元。国产,6-7.2元;进口,7-8元。
1、泻下作用:小鼠和兔于药后2-4b致泻,人口服后约6h引起泻下。本品致泻有效成分主要为番泻甙A和B,尤其是番泻甙A,番泻甙C虽致泻作用与A相近然含量很少。番泻甙A20mg/kg即可引起小鼠泻下。但倘于A中混入20%的C,则可使番泻甙A的作用增强1.6倍。番泻甙于小肠可以有部分吸收,后经血流或胆汁进入大肠,而主要则由小肠直接进入大肠,在肠内细菌作用下经水解、还原等变化成为大黄酸蒽酮或大黄酸蒽酮-8-葡萄糖甙。由于直接注入大黄酸蒽酮的泻下作用不受影响,且可见肠内大黄酸蒽酮的生成量显着减少,故认为大黄酸蒽酮才是番泻甙引起泻下的真正成分。另一方面,在翻转小肠和结肠囊番泻甙可阻止葡萄糖和 Na的跨肠壁转运,表明抑制肠道对葡萄糖、钠和水的吸收,增加肠腔内容积继而刺激肠壁反射性地使小肠和结肠蠕动增强,也是其致泻机制之一,且小肠也是其泻下成分的作用部位。
2、止血作用:对胃、十二指肠出血有效。用本品水浸液于胃镜下喷洒于胃出血处,直视可见有即刻止血作用。番泻叶总甙200mg/kg腹腔注射可明显缩短小鼠出血时间。番泻叶口服,可便血小板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血块收缩时间缩短。此外,本品对盐酸和消炎痛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也有利于对胃、十二指肠出血的防治。
3、抗菌作用:番泻叶浸液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以及白色念珠和某些致病性皮肤菌。
4、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10%番泻叶浸膏能增加大鼠回肠运动振幅, 但频率增加不明显, 给药前后大鼠回肠运动节律有规律;亦能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性收缩;提高小鼠肠道推进率, 并能减少肠道对液体的吸收,使小鼠全消化道重量增加, 有利于体内毒物的排出。番泻叶甙有明显止血作用, 且高剂量与低剂量效果相同。某些番泻叶还有箭毒样作用。此外,曾报告本品有箭毒样作用,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冲动的传递、阻止乙酰胆碱与M受体的结合而使肌肉松弛。
1、引起腹痛,呕吐或使原有的肠部炎症加重(尤其在用量较大时)。番泻叶过量主要是对胃肠系统产生毒副作用,番泻叶中所含的番泻甙能抑制大肠对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物急剧增加,同时还能增加大肠的张力,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上腹疼痛、呕吐咖啡样液体或出现柏油样便。
2、引起结肠黑病变。对于长期服用的患者,因为过量所导致的副作用更严重。因为番泻叶含有蒽醌类物质,这种物质对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时间长了会造成肠道黏膜病理性改变,临床上叫结肠黑病变。结肠黑病变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可引起结肠癌。
3、神经中毒。有报道,服用番泻叶后有面部麻木、头晕、大小便时无感觉或痒感、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程度不等的痛觉减退、服用大剂量番泻叶可出现尿潴留、恶性血压变化等。
4、依赖性。不少人因习惯性便秘,而长期少量使用番泻叶治疗,结果形成了依赖性。一旦药物中断,会出现脸部潮红、体温升高、焦虚不安、彻夜难眠、食欲不振及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全身疼痛等反应。再继续使用番泻叶,这些反应又会消失,如此周而复始。
5、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番泻叶不能大量服用,应在有效剂量3—6克内短期服用,剂量过大,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注意:泡番泻叶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能时间太长,建议泡25分钟。如果用水煮的话,建议煮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