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水的蚶,从海滩泥土中捕捞的,外壳涂满湿污泥;从沙滩捕捞的,也有湿沙沾壳。新鲜的蚶双壳往往自动开放,用手拨动它则双壳立即闭合。如外壳泥沙已干结,说明捕捞的时间较长。不新鲜的蚶,烫熟后血水不红,味不鲜美,有的并有异味。如在一盆蚶中,发现有少量有异味、臭味的蚶,说明整盆蚶不是新鲜的。
清道光《乐清县志》记载:"蚶俗称花蚶,邑中石马。蒲岐、朴头一带为多,取蚶苗养于海涂,谓之蚶田。每岁冬杪,四明及闽人多来习蚶苗。"清光绪同知陆玉书写蚶田的诗曰:"永嘉江外水连天,一望苍茫不见边。渡过铧锹三十里,谁知沧海变桑田。"
同时代诗人王步霄《养蚶》诗云:"瓦垄名争郭赋传,江乡蚶子莫轻捐。团沙质比鱼苗细,孕月胎含露点圆。愿祝鸥凫休浪食,好充珍馐入宾筵。东南美利由来檀,近海生涯当种田。"清奉化文人孙事伦也有《养蚶》诗:"荦荦瓦垄子,纷产东海涂……"
在写泥蚶的诗篇中,清代临海诸生的朱邺华,他有《椒江竹枝词》诗:"一夜潮回葭船,花蚶白蟹不论钱。祀过周七娘娘庙,满地青虾带雨鲜。"这首诗虽然带有宋文学大家王安石《黄田》诗的韵味。
早在三国时期《临海异物志》中曾载泥蚶有"益血色"之功效,清朝《食疗本草》载蚶:"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四声本草》:"温中消食,起阳。"《医林纂要》也说:"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用筷子将泥蚶与盆底隔开,因为泥蚶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来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悬在中间的泥蚶再吸进来的水又是干净的。
买泥蚶时向老板要一点海盐,溶于清水中,营造海水的味儿。然后在盆中放两只平时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让小筐沉底,最后将装满泥蚶的漏筐放在上面浸泡,再滴几滴麻油,2-3小时后就会看到盆底的脏东西会有很多。
不能与寒凉食物同食
泥蚶本性寒凉,最好在食用时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不能与啤酒、红葡萄酒同食
食用泥蚶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皮肤病患者禁食
皮肤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泥蚶是因为泥蚶中所含的蛋白质在进入人体后,可作为一种过敏原,对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如发痒起块等,或使原来的皮肤病复发、加重。所以皮肤科医生视海鲜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吃泥蚶后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可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水肿,以及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全身症状,或使婴儿湿疹、慢性湿疹等复发或加剧。
食用泥蚶需要煮熟
泥蚶煮不熟含有细菌,泥蚶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水中带来的细菌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
主料:泥蚶750克
调料:小葱10克姜15克 胡椒粉1克黄酒10克 酱油15克香油10克
烹饪方法:
1、将蚶子放在冲洗池中,用竹帚边刷边冲,连续洗刷至蚶壳发白为止;
2、将炒锅置旺火上,舀入清水烧沸,放入蚶子略烫,并翻动几下,在蚶壳欲开时捞出,剥去半边壳,探放在盘中;
3、摆好的蚶子撒上葱末、姜末、胡椒粉,淋入酱油、香油、料酒即成。
制作提示:
1、蚶要选用肉质鲜嫩,水份极多的为佳;
2、下沸水烫时要注意,不要烫得太过,以免肉色发紫过老失去鲜味。
1、健脑:富含碳水化合物,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
2、明目:富含钙,增加眼球壁的弹力,防治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3、健脾和胃: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暖胃,治疗胃寒症。
4、润肠:纤维素可以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防止大便干燥。
5、养颜护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抑制皮肤衰老、防止色素沉着。驱除因皮肤过敏或是感染而引起的皮肤干燥和瘙痒等皮肤损害。
6、通血:适宜肤色没有光华,失去红润、手脚冰冷的人群。铁的含量高,吸收好。
7、抑癌抗瘤:有效预防癌症,降低癌变的发生率。延缓和抑制癌细胞生长、扩散。使癌细胞退化、萎缩。
泥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
泥蚶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潮区和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