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鱼亦称"箭鱼"。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海洋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上颌向前延伸呈剑状而得名。[1] 1967年苏联《自然》杂志刊载的一份"海中动物的速度比较表"显示剑鱼的游速最快,时速可达130公里。
剑鱼拥有典型的流线型身体,体表光滑,上颌长而尖,背部的鳍较小,嘴较扁平,无腮和腹鳍。剑鱼颜色各异,大体上鱼背和鱼身为棕偏黑色。剑鱼平均重量为68-113千克,平均长度2.1米,嘴占其身长的1/3。剑鱼的主要食物为其它鱼类和乌贼。剑鱼分布于除北冰洋之外各大洋,其本身也是一种主要的食用鱼,具有重要渔业价值。
当剑鱼向前游泳时,强壮有力的尾柄能产生巨大推动力,长矛般的长颌起着劈水的作用。以每小时130公里高速前进的剑鱼,坚硬的上颌能将很厚的船底刺穿。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块被剑鱼"长剑"刺穿的厚达50cm的木制船底。
食用禁忌
不能与寒凉食物同食
剑鱼本性寒凉,最好在食用时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不能与啤酒、红葡萄酒同食
食用剑鱼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不宜食用剑鱼的人群
出血性疾病患者: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剑鱼,剑鱼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
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剑鱼,会使病情急剧恶化,犹如雪上加霜。
皮肤病患者:皮肤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剑鱼是因为剑鱼中所含的蛋白质在进入人体后,可作为一种过敏原,对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如发痒起块等,或使原来的皮肤病复发、加重。所以皮肤科医生视剑鱼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剑鱼的幼鱼,肉质鲜美,可加盐成干,长期保存。也可以加工成罐头、鱼肉香肠、鱼肉火腿等。该种鱼类富含脂肪,并含有大量维生素、钾等。
法国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部门(AFSSA)指出,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未满30个月的婴幼儿不宜食用剑鱼。研究表明,剑鱼等食肉鱼因处于食物链末端,易于集中一种叫做甲基汞的污染物质。该物质会自然地或偶发性地出现在环境中。尽管甲基汞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在食肉鱼体内含量相对较高。低龄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对此种汞的衍生物表现出特定的中毒反应。
当然,此类鱼不必完全禁食,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每周食用量限制在150克即可,对于未满30个月的婴幼儿是60克。
1、将鱼洗净,鱼之所以会腥,就是里面的血,所以鱼细干净对菜品的品质很重要;
2、洗净后抹上少许盐在鱼生上,将姜葱蒜放入鱼肚子内;
3、成盘好后放入蒸锅头里面。清蒸五分钟后把鱼取出,倒入鱼水,用清水冲一遍,然后继续放入锅内清蒸十分钟;
4、即将起锅前淋少许油;
5、起锅后,淋上少许酱油增色即可;
6、一道美味的清蒸剑鱼做好了,口感上佳到爆,至于绿色的小葱香放就放,这些都是增色摆盘的,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必要了。
剑鱼体短壮,尾柄细,平扁,每侧具一发达的中央隆起脊,无其它小隆起脊。吻部向前延长为扁而尖锐之剑状突出。眼大。齿细小,随着成长而逐渐消失,成鱼则不具颌齿。无鳃耙。第一背鳍基底短,与第二背鳍分离甚远;胸鳍低位;无腹鳍;尾鳍深分叉而有力,尾柄末端上下具深凹。体背及体侧呈黑褐色,体腹侧呈淡褐色。第一背鳍鳍膜暗褐色,余鳍褐色或暗褐色。
剑鱼最大身长约4.5米,最大重量约650千克,雌性通常比雄性更大。在太平洋,发现最大的剑鱼,测量身长平均为1.2-1.9m。大西洋的剑鱼重量能达到320公斤,但在地中海成年剑鱼的体重通常不到2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