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树,是天台山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树。旧译"荜钵罗树",也译成"觉树"、 "道树"。菩提树是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幼时附生于其他树上,高达15-25米,叶革质,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脉三出,侧脉5-7对;叶柄纤细,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狭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菩提树比喻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表示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此偈形象生动,富含哲理。
菩提被称为“和平之树”,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2003年带团到此考察过,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
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状,枝叶茂盛。经过植物园职工的精心养护,这棵菩提树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似乎象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放光芒,中印两国人民友谊永存。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分布于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及印度。是印度国树。中国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成为佛家理论“四大皆空”的经典名句。
菩提树的养护方法于一般花木的养护方法基本相同,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气良好,阳光充足。浇水要求见干见 湿,一次性浇透。夏季两、三天干透再浇水;冬季可一周浇一次,盆栽两 年换盆一次。土质可用原田土与腐叶土,松针土都 可以。
菩提树对二氧化硫、氯气抗性中等,对氢氟酸抗性强,宜作污染区的绿化树种,同时它分枝扩展、树形高大,枝繁叶茂,冠幅广展,优雅可观,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宜作庭院行道的绿化树种。此外,菩提树还是治疗哮喘、糖尿病、腹泻、癫痫、胃部疾病等的传统中医药。
菩提树的养护方法于一般花木的养护方法基本相同,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气良好,阳光充足。浇水要求见干见 湿,一次性浇透。夏季两、三天干透再浇水;冬季可一周浇一次,盆栽两 年换盆一次。土质可用原田土与腐叶土,松针土都 可以。喜温暖多湿、阳光充足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沙壤土为好,冬季温度低于5℃时,无冻害现象,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为宜,选取顶端嫩枝,长20厘米,留2-3片叶,下部叶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温水洗去,稍晾干后扦插,插后30天能生根。
菩提树幼苗易感染猝倒病和黑斑病,化学防治可采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0.167%浓度的溶液,或用60%多菌灵、75%百菌清0.125%浓度层溶液喷洒或两种混合液喷施效果更佳,每隔7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菩提树幼苗期有蚜虫、蛾类幼虫等危害顶芽及嫩叶,尤其是蚜虫,常群集于幼苗嫩叶背面啃吃叶肉。化学防治可采用90%敌百虫0.125%浓度的溶液或40%氧化乐果0.1%—0.125%浓度的溶液均喷洒于嫩叶正、背面,均可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