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在这段时间中,就有了照田蚕活动的出现。对于这个活动,它有哪些具体的意义呢?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在照田蚕身上,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照田蚕作为太湖流域的典型岁时习俗之一,南宋以来,照田蚕这种风俗在江南地区长期延续,这一习俗是人们对江南水乡地区稻田湿地、苎麻地和芦苇滩地等进行农田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独特的生态民俗学含义。
“烧田”,说穿了就是在田野里“放野火”,可烧田沟田塍上的枯草,也可烧稻柴把。在时间上蓝,它没有限制,一般白天有“烧田”,但夜晚尤甚。对于照田蚕,它的由来是什么,它身上有哪些传说?
一般“烧田”活动,多小孩子玩耍,大人很少参与。有传说称,腊月底始,横跨整个春节,一挨到晚上,一群小孩就集结起来,向野外麦田地里进发,去之前,往往会“手脚不干净”地在公场上的稻柴垛上偷拔拉下一把把稻柴把,每人至少要抱上个一胸,然后快步跑向野外麦田。纷纷点起稻把,一时火光冲天,各自手擎着火把子在田地里奔跑嬉戏,星星点点的火把子在冬夜的旷野上闪烁游戈,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很是壮观!
在田里进行烧田活动,看着火苗的不断燃烧,它也代表着祈福田地越烧越旺,新年吉祥!因此,大人明知公场上有稻柴把被小孩“偷”去了“烧田”,损失了些,也不会怪罪,顶多是可有可无地嗔叨下:小赤佬,又烧野火了!心里却是寄托着对来年好收成的期盼。
如今这个特殊的习俗在现今的青浦已经很难再见到,也许世上的事大多就是如此,一种东西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事物的消亡,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照田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再也见不到这项活动,这可能就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然过程吧。
商榻过去,春节左右这段时间尤其是元宵节之前,民俗有“烧田”之举。这个“烧田”,便是江南一带特有的照田蚕习俗。史料上面记载,照田也称为照田蚕。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诗序说,腊月二十五日夜,吴中“村落则以秃帚若麻秸竹枝辈燃火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
在江南一带的汉族民间,也把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称为“烧田蚕”、“照田蚕”。
腊月二十五“照田蚕”图3“烧田财”,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但也有些地方,在年三十才举行这一活动。
对于农耕的中国传统老百姓来说,这些风俗习惯也进一步表现人们对古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思想的革故鼎新,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