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相信万物有灵,灶有灶神,橱有橱神,门有门神……他们在一年中冷眼旁观,看天下人作威作福、积善行恶,到了过年时,上天述职,言人得失祸福,定来年赏罚凶吉。在今天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但倘若换一个角度,这样的习俗,亦象征着中国人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之道。
古时候,一到了大年初四这一天,传说上天述职的诸神们正式回归人间,所以叫“诸神下界”,人们在这一天迎接诸神归来,准备祭品,祭祀神灵。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老一辈们告诉我们这一天最好不要出门,一方面要举行隆重的接神仪式,到了晚上摆上四方桌,供上神像。尤其那些大户家庭更是有所讲究,神像要精致,木偶泥塑之类,一般人家就是木版画。
中国有着以下习俗:“讲究初五之前不搞卫生,但这一天除外,因为要迎神,所以下午就要开始搞卫生,以示尊敬。当然,今天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这些东西相信的人已经不多了,照着去做的也很少。但我想,有些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这些习俗、传说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这样的习俗也延续到今天。
在过年的这段期间,中华大地一片繁华是景色,人们兴高采烈的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对于正月初四这一天,有哪些风俗呢?
据悉,在大年初四晚,每家每户都会围在一起吃“折罗”:或许这个说法现在的人比较少听到了,而且也没有这样的习惯了。其实现在一过年,大年初一到年初四五,大家天天都聚集在一起食饭,不是姑姑上门拜访,就是女儿回娘家的,还是那个亲戚好,那个亲戚去,过年天天都有好菜吃。
北方有句俗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卷鸡蛋”。所以在大年初四这一天,烙饼就理所应当成为当日一定要吃的,油香、麦香、葱香、肉香,带着饼铛的炙热一起散出,冬日升起的微烟颇有腾云驾雾之感,初四烙饼炒鸡蛋,小烙饼也有大美味。
有关饼摊鸡蛋,它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把面糊在饼铛中摊成饼,受热均匀快成型时,将摊好的鸡蛋迅速倒在饼上。不过,烙饼除了面里的营养外,其他营养素都严重不足。即使加上鸡蛋,也达不到饮食多样化及营养均衡的标准。因此,现代人吃烙饼的时,会往里面切几片酱牛肉,放点青菜,黄瓜丝、胡萝卜丝,加把豆腐丝等等。
大年初四在莆田被人们称为年,所以在莆田,每次到了大年初四的时候,人们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如果有亲人实在无法赶回家过年,一定要在餐桌上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个位置。
莆田人们围炉以后,还有给红包这个习俗。长辈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父母、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有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分压岁钱的愿意:一是对小辈的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对妻子的恩爱。二是压岁其谐音“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正月的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份,这个月出现各种节日,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一个月份。今天主要和大家介绍的是大年初四这一天的点滴生活。
正月初一的中国传统的过年,不过在福建莆田一带,正月初四被称作“大年”,莆田人称过年为“做岁”。初四正是莆田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之处。莆田人初四也是要过年的,也就是重复过年,初四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样的热闹隆重了。
听老一辈的人们讲到大年初四,“迎灶神送火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大年初四也有着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之深。
在接财神的时候,人们要注意下面的事项,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
对于大年初四,人们十分重视,因为据说大年初四这一天是可以报喜除霉运:其实这个是以前人们还没有任何网络通信等工具,习惯的见面就说新年好的。不过现代人对礼貌礼仪都比较忽视了。这也是被说“人情冷暖”的原因之一。现在不在大街大巷里碰面就说新年好,至少接电话的时候,说上一句报喜话。这是一种礼貌,也是初四除霉运的习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