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花产自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在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有栽培。在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也有分布。除了香港,现在在夏威夷、东南亚,特别是台湾有普遍种植。
火烧花原产非洲,现广泛栽培于印度、斯里兰卡。
因其适应性强,耐修剪,喜萌发,作绿篱具有优势。一般城市绿化的土壤较差,建筑垃圾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清除,火焰树在这种较差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自然抗逆性强,病虫害也少,只要勤于修剪,当年栽植的绿篱当年便可见效。火焰树也适合栽植于护坡之上等。自然发展的火焰树枝条一年可长至1.2米,两年可长至2米左右,并开始着花挂果。
火烧花作为球形布置可以采取拼栽,截枝,放枝及修剪整形的手法,错落有致地栽植于草坪之上,点缀于庭园深处,红彤彤的火焰树果使人在寒冷的冬天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火焰树球规则式地布置在道路两旁或中间绿化带,还能起到绿化美化和醒目的作用。
火烧花耐修剪,主体枝干自然变化多端。火焰树的观果期从秋到冬,果实愈来愈红,如武汉东湖磨山盆景园每年展出的火焰树盆景,都会引来游客驻足流连。火焰树的果枝也是插花材料,特别是在秋冬两季配置菊花、蜡梅等作传统的艺术插花。
火烧花常生于海拔150-1900米的干热河谷和比较湿润的河谷低地、低山丛林中。
火烧花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高湿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但能耐干热和半荫,不耐寒冷,忌霜冻。生长适温23至30℃,能耐0℃左右的温度,但长期处在5至6℃的低温,其枝条会受到冻害。
在我国华南地区可露地栽培,其他地区只能矮化後盆栽,冬季移入室内。喜土层深厚、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不耐盐碱。在干旱贫瘠土壤上生长缓慢。
火烧花喜光照耐热、耐干旱、耐水湿、耐瘠薄,但栽培以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不耐风,风大枝条易折断;但不耐寒,生长适温23~30℃。定植时施足基肥,在高温及干旱期就注意给幼树补充水分。
火烧花对肥料需求不高,但在生长发育时也需适当补充肥料,以复合肥及有机肥为主。可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每年施肥3-5 次,掌握勤施薄施的原则。火焰树需较高温度才能开花,在华南北部地区,由于温度较低,不开花或开花较少。开花时节,花开放在树冠顶层,如熊熊燃烧的水焰一般,花艳如火,极为醒目。可用于行道树及庭园绿化。
火烧花,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胸径15-20厘米;树皮光滑,嫩枝具长椭圆形白色皮孔。
大型奇数2回羽状复叶,长达60厘米,中轴圆柱形,有沟纹;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5-4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偏斜,全缘,两面无毛,侧脉5-6对;侧生小叶柄长5毫米,顶生小叶柄长达3厘米。花序有花5-13朵,组成短总状花序,着生于老茎或侧枝上,花序梗长约2.5-3.5厘米; 花梗长5-10毫米。
花萼长约10毫米,直径约7毫米,佛焰苞状,外面密被微柔毛。花冠橙黄色至金黄色,筒状,基部微收缩,长6-7厘米,直径1.5-1.8厘米,檐部裂片5,半圆形,长约5毫米,反折。
花丝长约4.5厘米,基部被细柔毛,花药个字形着生,药2室,药隔顶端延伸成芒尖,花药及柱头微露出花冠管外。
子房长圆柱形,花柱长约6厘米,柱头2裂,胚珠多数。蒴果长线形,下垂,长达45厘米,粗约7毫米,果爿2,薄革质,隔膜细圆柱形,木栓质。种子卵圆形,薄膜质,丰富,具白色透明的膜质翅,连翅长约13-16毫米。
火烧花为紫葳科火烧花属小乔木植物,高达15米。常生于海拔150-1900米的干热河谷和比较湿润的河谷低地、低山丛林中,喜阳光充足的环境。
短总状花序着生于老茎或侧枝上,花冠橙黄色至金黄色。是优良的园林树种,可用于公园、庭院及风景区等。火烧花,哈尼族称“啊茨麻哈能”、景颇族称“郑统刚”、傣族称“埋糯比”。花可作蔬食;其树皮、茎皮、根皮入药,可治疗痢疾,腹泻等。
火焰树为紫葳科落叶大乔木,又名苞萼木,原产非洲,花期冬春之间,花朵杯形硕大,树高约10米,长约10-12厘米,冠幅较大,常作荫庇树或行道树,也适宜公园、社区、旅游区等地种植。细细观之,深红色的花瓣边缘有一圈金黄色的花纹,异常绚丽。
火焰树花期冬春之间,花朵杯形硕大, 株高10~20米,树干通直,灰白色,易分枝;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全缘,小叶具短柄,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圆锥或总状花序,顶生,花冠钟形,红色或橙红色,单花长约10厘米,花期3~6月。果为蒴果,长椭圆形状披针形,长约20厘米,种子具翅。冠幅较大,紫葳科火焰木属。原产于热带非洲,现东南亚、夏威夷等地栽培普遍,我国台湾地区栽培较多,华南地区有少量引种。常作荫庇树或行道树,也适宜公园、社区、旅游区等地种植。
火焰树是加蓬共和国的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