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叶堇菜为园艺品种,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干旱和半阴,不耐寒,怕积水。生长期可放在空气流通、光线明亮处养护,若光照不足会使植株徒长,茎节之间的距离拉长,叶片稀疏,叶质变薄,叶面上的黄色斑纹也会减退,这些都不利于观赏。而在阳光充足处生长的植株,枝叶紧凑,肉质叶厚实光亮,色彩素雅。
除夏季高温时稍加遮荫外,其他季节都要尽量多接受阳光的照射。夏季应加强通风,避免闷热潮湿的环境,否则会因根部腐烂引起落叶。春、秋季节的生长旺季,每半个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复合肥,注意肥水中的氮肥含量不可过多,以免叶片中带有过多的绿色,不能突出品种特色。
平时浇水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避免盆土积水,也不要长期雨淋,以免造成烂根。夏季高温时注意通风良好,防止因闷热潮湿引起落叶、烂根。生长期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复合肥,施肥后应注意松土,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根部的吸收。生长期随时剪去影响树形的枝条(剪掉的枝条可作为扦插或嫁接的材料),嫁接的植株及时抹去砧木上萌发的枝叶。
冬季移至室内阳光充足处养护,控制浇水,5℃左右可安全越冬。每年的春季进行一次整形,将影响树姿的枝条剪掉,过长的枝条剪短,促发健壮的新枝,使盆景美观。1至2年的春季翻盆一次,翻盆时剪除烂根,用新的培养土栽种,盆土宜用疏松肥沃,排水透气性良好的沙质土壤。
斑叶堇菜为低矮无茎的多年生小草本。叶片通常呈圆形,上面绿色并沿叶脉有明显的白色斑状条带,下面常带紫红色,但有时呈绿色,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极易识别。但在果期或干标本上,叶下面的紫红色常退色变为绿色。
斑叶堇菜的花红紫色或暗紫色,下部通常色较淡,长1.2-2.2厘米;花梗长短不等,超出于叶或较叶稍短,通常带紫红色,有短毛或近无毛,在中部有2枚线形的小苞片;萼片通常带紫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6毫米,先端尖,具狭膜质边缘并被缘毛,具3脉,基部附属物较短,长1-1.5毫米,末端截形或疏生浅齿,上面被粗短毛或无毛。
花瓣倒卵形,长7-14毫米,侧方花瓣里面基部有须毛,下方花瓣基部白色并有堇色条纹,连距长1.2-2.2厘米;距筒状,长3-8毫米,粗或较细,末端钝,直或稍向上弯;雄蕊的花药及药隔顶端附属物均各长约2毫米,下方2枚雄蕊的距细而长,长可达4毫米,粗约0.3毫米。子房近球形,通常有粗短毛,或近无毛,花柱棍棒状,基部稍膝曲,向上渐增粗,柱头两侧及后方明显增厚成直伸的缘边,前方有明显的短喙,喙端具向上开口的柱头孔。
斑叶堇菜为多年生草本;属堇菜科堇菜属的植物。
斑叶堇菜分布于朝鲜、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陕西、安徽、吉林、黑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灌丛中、林下、山坡草地以及阴处岩石缝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斑叶堇菜的叶均基生,呈莲座状,叶片圆形或圆卵形,长1.2-5厘米,宽1-4.5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基部明显呈心形,边缘具平而圆的钝齿,上面暗绿色或绿色,沿叶脉有明显的白色斑纹,下面通常稍带紫红色,两面通常密被短粗毛,有时毛较稀疏或近无毛;叶柄长短不一,长1-7厘米,上部有极狭的翅或无翅,被短粗毛或近无毛;托叶淡绿色或苍白色,近膜质,2/3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疏生流苏状腺齿。
斑叶堇菜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平凉、庆阳)、安徽。
斑叶堇菜在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斑叶堇菜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效。可用于痈疮肿毒;创伤出血。
多皱缩成团。湿润展开后,叶基生,宽卵形,基部下延叶柄,边缘有圆锯齿,绿色或枯绿色,叶脉有类白色斑纹,基部有披针状托叶。花茎长于叶,淡棕紫色。气微,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