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座状叶盘10厘米大,叶20枚左有,排列时向一个方向偏转似风车一般。叶卵圆状三角形,先端急尖,正面凹背面因突,有明显的龙骨突。深绿色,有无数同样颜色的小沈组成的横条凸起在叶背上,酷似一排排的琉璃瓦。花序35厘米高,白花有绿色中脉。
栽培中光线不必太强,否则叶色发红。培养土要求保水性好但又不能过于粘重。栽植盆要大,水分不要忽多忽少。耐寒,但对夏季闷热天气也有抵抗力。繁殖用基部蘖芽扦插或直接上盆。也可叶插,将壮实叶直插于基质中。
琉璃殿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耐干旱和半阴,不耐水湿和强光暴晒。以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为宜。生长期适宜温度白天是18至24℃,冬季温度不低于5℃。
琉璃殿因其肥厚三角状披针形叶片上镶嵌有带状白色星点花纹,形似雉鸡尾上的羽毛,故而得名。其肥厚叶片成接紧凑排列,清新高雅,形态精致秀丽,小巧玲珑。深绿叶上的白色条纹对比强烈。十分耐阴,是理想的室内小型盆栽花卉。
琉璃殿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多肉植物。植株小型,玲珑小巧,花开绿白色,总状花序。肉质叶排列成莲座状,株幅5~7cm。叶长3~4cm,宽1.3cm,三角状披针形、渐尖,稍直立,上部内弯,叶面扁平,叶背凸起,呈龙骨状,绿色,具较大的白色疣状突起,排列呈横条纹。
叶片紧密轮生在茎轴上,呈莲座状;叶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尖锐,深绿色,表面光滑,叶背绿色,具有较大的白色瘤土起排列成横条纹,与深绿色的叶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粗看宛如小巧的雉鸡尾。
琉璃殿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怕低温和潮湿。以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为宜。耐干旱,要求排水良好营养丰富的土壤。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生长最佳温度为20-30℃之间,冬季越冬需要保持在10℃以上,低于5℃即进入休眠状态。
琉璃殿是常见的小型多浆植物。肥厚的叶片相嵌着带状白色星点,清新高雅。根据其星点的大小和排列方式还可见到点纹十二卷、无纹十二卷和斑马琉璃殿等品种。
琉璃殿夏季有一段休眠期,此时要控制浇水,放疏阴条件下其安全度夏。平时养护放半光处,冬季放阳光充足地方。生长季节浇水要适量,盆土宜偏干。浇水过多、排水不良易引起根部腐烂。如因浇水不当根系已腐烂,要及时将植株从盆内磕出,剪除腐烂部分,略晾干后涂抹上木炭粉,再栽入沙质土内,喷少量水,经过一段时间养护又可重新生根。
琉璃殿冬季需充足阳光,但若光线过强,休眠的叶片会变红。高于30℃时生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稍增加些空气湿度,并增强通风。不能长期置于荫蔽处,否则不但生长受到抑制,条纹也会逐渐变得暗淡。夏季需要以半阴环境养护,避开强烈的光照,以防灼伤。冬季则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光线不足易造成叶片退化、缩小,严重影响正常的生长。琉璃殿不耐高温,夏季应适应遮阴,但若光线过弱,叶片退化缩小。
琉璃殿常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全年均可进行,常在4-5月换盆时,将母株侧旁分生的小植株剥离母体,直接盆栽,刚盆栽的浇水不宜多,以免影响根部恢复。
扦插,5-6月将肉质叶片轻轻切下,基部带上半木质化部分,插于沙床,室温在18至22℃时,约20-25天可生根。
琉璃殿因生长较慢,每2年换盆1次。盆土用腐叶土、培养土和粗砂的混合土,加入少量干牛粪和骨粉。生长期盆土保持湿润,切忌时干时湿,每月施肥1次,夏季高温期生长缓慢,无明显的休眠现象。冬季在10至12℃时,琉璃殿仍正常生长,只有在5℃以下才停止生长。
栽培中以充足明亮的散射光为佳,否则叶色发红,降低观赏价值。培养土要求保水性好,忌过于粘重。栽植时,用盆不要太小,水分要稳定,浇水不能忽小忽大。本种耐寒性较好,冬季不低于8℃即可安全越冬;对夏季高温闷热天气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琉璃殿原产南非德兰士瓦省。琉璃殿在我国栽培已久,叶形奇特,株形端庄大方,是室内装饰的理想种类。
莲座状叶盘10厘米大,叶20枚左有,排列时向一个方向偏转似风车一般。叶卵圆状三角形,先端急尖,正面凹背面因突,有明显的龙骨突。深绿色,有无数同样颜色的小沈组成的横条凸起在叶背上,酷似一排排的琉璃瓦。花序35厘米高,白花有绿色中脉。
栽培中光线不必太强,否则叶色发红。培养土要求保水性好但又不能过于粘重。栽植盆要大,水分不要忽多忽少。耐寒,但对夏季闷热天气也有抵抗力。繁殖用基部蘖芽扦插或直接上盆。也可叶插,将壮实叶直插于基质中。
琉璃殿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耐干旱和半阴,不耐水湿和强光暴晒。以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为宜。生长期适宜温度白天是18至24℃,冬季温度不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