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建筑也好,人也好,要回归到内心深处去,而不是流于表面。 设计师刘增申如是说。
小时候住在三进三出的四合院,作为乾隆时期宰相刘墉的后人,刘增申的祖辈早年还会在过年时将乾隆御赐的灯笼挂在大门口。“春天会看到花园,草木长起来,树叶绿了,你在院子里吃早餐,看到燕子在作巢,有种亲切感,会觉得人是活的。” 当下的大都市中,越来越高的摩天大厦在攀比,在刘增申看来,每个人都不过是从一个盒子到了另一个盒子里工作罢了,高楼与宽阔的马路在让建筑间的对立不断显现,而人和建筑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 这种冷冰冰的关系,正是设计师们在思索去改变的课题。
刘增申作品:丰都古城售楼中心 温情之下的实用主义 “现在人和建筑之间的感觉很冷漠,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感觉一样,很多人因为忙碌少有温情。退后几十年,人与人之间更亲切。人与建筑的感觉也是这样。”但这些却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经历的,历史的洪流在推着每个人向前,即便是最保守的人,亦是要接受变化着的世界。 对设计师来说,或许不能只是被大环境左右,随波逐流,而今的设计师,致力于探索人与建筑关系者不在少数,观点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致力于为居住者打造更为优质的空间。 刘增申始终强调着要让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温度,这种温度究其本质,是一种爱与情怀裹挟下的实用性,“我们做设计师,做什么风格,色调,什么样的灯光,其实就是最终你要表达的是什么,还不是要为人所用。” 于刘增申而言,做出标新立异或是空中楼阁一般的作品,并不是他所希望的,正如王澍在《造房子》中分享的观点一样,建筑绝不简简单单只是一种技术性、工程性的技艺,而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关于人类文明的一种集大成式的综合性艺术。 除却建筑设计,室内建筑也同样在传递着居住者本身生活习惯与志趣。刘增申知道,将一套作品做得轰动、博人眼球或是获得大奖、拍时尚大片,并不一定能满足客户自身的需求。极端些说,也许居者想要的,并不一定是当前主流所认同的。 室内设计由于其特殊性,设计当中,充分满足使用者实用性要求以及审美标准,并在做到这些的情况下不丢弃自己本身对美的感悟,传递自己的温情,做到这些,就如同带着镣铐跳舞,束缚重重。
在约克郡这一私宅作品中,刘增申用古典的端庄展现繁复华丽,满足客户奢华梦想的同时,又内敛沉稳 “设计师的价值,不是说为了获奖而做一个很冷峻的东西,或者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把商业空间做得很漂亮,很美,却不卖座,这都不是我欣赏的做法。” 设计师无法将自己作为一个封闭的存在,他们需要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不一样的生活,才能在作品中传递更多温情。刘增申亦是如此,作为一个感性的设计师,他信奉“设计源于生活,灵感源于自然”。每种体验带给了他对设计的不同理解,回想早年互联网并不发达的时代,刘增申去米兰看展,拿着拉杆箱去搜集资料,这种奔波中的辛苦与获得更多信息的喜悦,都是难得的人生体会。 在法国南部葡萄园,夕阳西下看美丽风景,冬季,去东南亚的海边看看大海,旅行带给刘增申的意义是对生活的补充,设计灵感源泉的补充,钢筋水泥之外,感受到的全新温度。
四十岁的时尚 是信手拈来 或许很多人对于刘增申的作品已然有了思维定式,他们觉得刘增申好像就该是与华丽的别墅这一词沾边,实际上这在他本人以及公司业务范畴内,只占四分之一,或许华丽是他的标签。与华丽相匹配的,还有他那彰显自我却又不失得体的穿衣风格,有人说他是设计圈里的时尚先生,他也并没对此遮遮掩掩。 在刘增申眼中,时尚在每个年龄段有着不同的感悟,二十岁时觉得时尚是件很漂亮的衣服,三十岁时,觉得时尚是要有一种很好的状态,到了四十岁,时尚是要达到信手拈来的感觉,“比如你要参加什么活动,出席什么晚宴,这种时候你不会纠结了。” 时尚是种态度,也是种个人传递出的温度。这个家里曾经挂着唐伯虎真迹的人,已然见过太多优秀的艺术品,但他还是会被一些街边小店吸引。“在日本京都,我看到一家铜器店,可能是从他爷爷那里传承下来的,他的记忆,他充满了自豪。” 不同于室内设计需要用温情服务于实用,艺术与时尚更多地传达了艺术家或是设计师们自身的情绪表达,刘增申喜欢小众的东西,他觉得艺术不一定服务大众,只是满足一类人的需求。艺术品不同于流水线产生的大众需求产品,传递着艺术家或是匠人的文化理念,在刘增申看来他们具有超越品牌本身的意义。 对话刘增申:在我身上,我有很多面 (Q:设计师严选 A:刘增申)
Q:作为“宰相刘罗锅”的后人,怎么来到重庆的? A:我出生在山东,因为工作原因来到香港工作,后来这家公司在重庆开辟分公司,我就到重庆来了,2004年一直到现在。 Q:有时候人们喜欢用年代划分各种行业,60后、70后、80后以及90后,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A:从设计师这个行业来看,60后与70后的设计师没有区别,入行之时都处于中国刚刚开始重视设计的时代。我从小比较喜欢画画,才选择自己这个专业。早年我们家,摆个什么花瓶,瓷器是青花?粉彩?釉里红?家里人会自己决定怎么去摆放它,没有专人去做。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对人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可能无法确切说出这一瓷器的好,但它是清朝还是明朝的这些东西我能够分辨出来,或许很多理论家并不能看懂。 我觉得80、90后设计师比我们接触新鲜事物的年纪更小,如果我20岁的时候接触到现在这么多信息,可能又不是今天的我。这一点上80、90后的设计师比我们更具有优势。但是好在室内设计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去超越自我的过程,我现在在读米兰理工室内设计的硕士,莫雷拉艺术学院的硕士。如果不抱着学习的姿态,会被时代所抛弃。 作为室内设计,最重要的是格局和眼光。在建筑史上都学过卢浮宫的建筑,都看过图,做出来的雕花什么样,怎么做的。但身临其境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书本的知识和到现场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体验很重要。 另外接受的资讯太多也会眼花缭乱,不知道面对资讯应该抓什么。我对团队里的80、90后的设计师说,有的时候你要像郭靖一样,把一招练精,这样就够了。资讯太多,你没法把每个地方都抓得那么准。 Q:很多人从媒体上看到您以及您的作品后,会对您本人形成一种固有印象,也可以说是种标签。 A:我个人认为人有标签页不一定就是坏事,你的标签就是别人迅速识别你的方式。作为个人来说我不喜欢被贴标签,贴标签是你的事,但在我身上,我有很多面。人们看到我做的别墅作品,给我定义为豪宅设计师,很华丽、古典那种,但其实我的家设计是很简约,甚至有些后现代,摆放很多艺术品。从形象上说,作为设计师,于我而言,可能是出席活动时简单清爽点儿,看画展的时候,就另类一些,我希望这些能够成为我内心深处的标签,而不是别人硬要贴给我的一个东西。 在现在这个时代,标签化已经成为大众认知你的一个方式,但是作为设计师,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理念,在设计的职业生涯里,还是应该坚守内心深处的东西,而不是媒体、甲方附加于你身上的东西。标签久了,就作为你自己的另外一个脸孔,走不出去,这也是一种束缚,作为设计师,我希望每个人有自己的自我感知和认识,最终将所有的标签像衣服一样一件一件脱掉,成为最终的自己。 设计师名片
刘增申 高级室内建筑师室内设计师 IFDA国际室内装饰设计协会高级会员 香港宗灏装饰集团设计董事 重庆宗灏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设计总监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