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上海出差,之前和一个团队在成都看过,做过很多家居设计的调查。最经典的是昨天在香港看到的那些公寓。房屋都是微缩密集型的,在公寓里,水管到处都是。我们会想这些水管到底怎么利用比较好呢?因为公寓空间很小,而这些水管却成了新的收纳点。例如用水管做晾衣绳。这样就省去钻墙的麻烦,如果房子是租的就更不能钻了。这就是家具设计新的发展趋势。
这花了我们七十年的时间才达到这种工作与创作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是非常高效率的。我们会给员工一种责任感。我认为我们的管理是自下而上的管理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我们强调员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如果你有idea,就让它涌现出来。我们还会专门有人去收集这种创意,集成大创意,再看看这种创意是否符合顾客的要求,是否符合我们民主化国家的设计的基本原则。如果不行那就抛弃,创想另一个产品。其实我们每一个小小的产品都是需要很多创作灵感形成的。 不仅是设计师,团队的人也需要与产品设计员保持一致的意见。还要与设计师进行磨合。最顶端的则是沟通者,他们会扮演整个产品制作过程中沟通的角色。再初期的沟通也非常重要,这就是宜家家居与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而这种运营创造模式是非常有效率的。另外我们的员工地位都是平等的,因为瑞典是一个民主化国家,这会影响我们的公司文化。我们的理念是,不是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如果你有创作理念的话,你可以反过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挺重要的,我觉得要让世界的人知道你在这个世界中可以生活得更好,我们不仅仅卖家居,卖产品。很多公司都会这样做的。我们实现的是梦想,我们会让员工爱上宜家,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对于变化中的东西要保持好奇心,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一直思考,怎么样的价格可以让大众有能力买到。我们在香港也有一个长期政策。制作的起点是什么,大众能买到的价格是什么?这就是价格点。所以我们知道用哪种材料哪种手段制造。这就是我们员工的基础技能。另外我们还会用顾客的框架进行创作,用头脑风暴去做。例如很多人制作可爱的沙发,我们则制作百年的可爱沙发。
宜家是传承了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它在过去是一个很穷的地区,材料少,这让我们在制作家具的时候形状显得非常简洁,这就使得宜家的风格显得简洁。我们做的就像一本统一风格的书,而不像那些四季更换的设计一样,我们是百年统一的风格。
我们每年在全世界招生,每年大概招六位学生。上海也有招生。如果你想在宜家学习和工作的话,我们会提供机会。我们也很希望能够接触他们。
做纸板家具对很多人来说都很简单,就像儿童做玩具一样。其实我做的纸板建筑没什么特别。主要是为救灾而建的,我觉得没什么特别,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是日本人,当我在东西方演讲的时候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高中从日本毕业后就去了美国学建筑,从没有学习过日本建筑,也不喜欢用日本传统的设计做自己的作品,我不喜欢以日本设计师的身份出场。但当我在不同的地域时我会考虑当地的传统文化。如果还用日本的框架来固定形式的话就过时了。
其实我等下的演讲也会说到。我们会找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建筑有时候也很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度会不尽相同。
我们是为大众而工作的,我们有很多很强大的不可见的力量,搭建建筑的时候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这就是建筑的社会责任。我不反对建那种纪念碑之类的,但是我同样会为灾民去做。我做的建筑都很美很舒适,政府也需要这样的建筑。建筑的责任就是为受灾者提供更美的生活环境。
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做我能做的,这是我的兴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去保持这种能力,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用手绘,自己的设计都是自己亲自画的。中国有一位建筑师曾经跟我参与一个采访会,他说过,电脑就像人的大脑,而十指连心,你要画出心中所想,就必须亲手画出来。
这真不是一个笑话,有人说过就算要花钱去租,也要继续住我的建筑。
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来源于建筑物本身,它可以适应不同阶段环境气候的变化,换句话说,这个建筑的设计应该是多用而高效的。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也会涉及到这一方面。我们会选择把建筑物设计成不同的形状,让它更像一个艺术品,漂浮在水上,以此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压力。
我觉得它们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因为两者是关联的,一方会随着另一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会找一个让两者都可以融入其中,适应其中的载体。而我选择的这个载体是水。整个时代都在变迁,我们所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也必须要适应环境的改变。其中,资金是整个计划中的关键。在西方世界中,发达国家拥有土地,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则拥有水资源。他们可以利用水资源去创造财富,去创造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一个好的城市不应只是一味追求夺人眼球的建筑地标,而是应该有足够的资金,健康的环境去支持“漂浮建筑”这个理念。
很明显我是受父母的影响而走上建筑设计这条路的。当然,也因为我的国家容易受到洪水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水做抗争并生活下去。我觉得我们事务所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都不是按常理出牌的,我觉得我们的作品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怎么应对水环境的威胁上。
是的。我们对新开发的建筑原材料是很乐意尝试的。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项目都用相同的材质去建造,我们需要选用一些更坚固更具可塑性的原料去完成一个设计。例如我所展示的案例中,都需要在浮动基地上建造,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到这种特殊的材质去保证这个建筑可以稳固地屹立在水面上。
我认为对于漂浮建筑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科技,而是人们对这个概念的前瞻性。当我面对一个客人,我要想方设法地向他证明漂浮建筑的可行性。
没错!譬如说马尔代夫这个国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年上升,马尔代夫的总统也向世界宣布,要寻找合适的庇护场所,迁移一半的国家。这个时候,我们也找到了总统先生,向他推荐漂浮城市这个概念,跟他解释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理念。这个设计,可以让他们扭转被海水控制的局面,从而不再恐惧环境的威胁。在尽力说服他们之后,相应的漂浮建筑工程也已经陆续开展了。
我个人最得意的作品是漂浮船屋。它们的外形非常新潮美观,与传统的船屋不一样,它们是利用漂浮科技的专利技术建造而成的。
我想这是因为这个时间从事大型的绿色设计的专职公司或专职设计师都还不多。我们在过去的年代,这一行的前辈的绿色品牌也是很多的,但是真正把焦点放在持续的绿色概念上的,就真的是不多。
会的。我相信“绿色政策”是很多大机构都会走的方向。现在我们接触的很多公司,他们都会想在“绿色”这个板块上找到能合作的对象。
其实设计师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是很短的,过去的设计师都是工匠担任的,这一行业发展的过程很长,一些产品的推荐与改良,让市场需要大量的设计者。所以设计这一工作,在我看,是有点无奈的。一个人有多少创意,不是谁都可以不断地创意出来的。设计师很喜欢挑战,这份工作也很有趣。设计师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创作者,一种是纯粹的执行者,但是执行者总是多过创作者。会画画是不是就等于会创作?这个我也是经常问自己的。在中国很多人考美术学院,但是会画画不一定就是会创作。设计是我的职业,但是我自问:你能不能每天都创新呢?我有多少真正新到连自己都拍手的创作呢。
你如果对身边的东西没有一个很有野心的发现,你是不会做出创新的。甚至你喝一杯水都会想很多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生活中大量的资信。创作的过程里你会发现一些很有用的资信,这也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的信息。还有就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喜欢了解身边的一切,获得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中国面向世界的时间的很短的,现在的科技世界催化世界的国际化,中国迈向国际化是无法阻挡的。我自己工作的时候我是什么都不懂的,我就跟别人说,我要在短时间内认知这个行业,最后做到专业中的专业。
设计很少梦想设计,很多都是与商业有关的,设计师需要不断提供创作,这是对我们的一个要求。但是艺术家就是要不断地优化理念,他们也可以重复。
在我看来设计就是生活的再现,只要真正能再现今天的生活和明天的生活就是好的设计,因为生活需要不断再现。一个14岁的女孩在家偷穿妈妈的高跟鞋,但是她到了20岁的时候呢,到了穿高跟鞋的年纪了。她就不会穿妈妈那个高跟鞋了,她会穿属于自己的style的款式,这就是生活的再现。设计师是再现不同年代的风貌的,再现自己的主张和风格,再现时代的风格。曾经看到过一个那种像电扇一样一拉就会出音乐的音乐播放器就让我心动,这样的设计像诗歌一样美,把设计把音乐藏在了里面,就发挥了我们生活的想象。然后好的设计就是我们刚刚发布的55°的杯子,100°的热水倒进去瞬间变成55°,我们发布出来后网上都在热议。这就变成了一个暖男的设计,对我们每天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觉得传统更多的是生活的方式。生活方式变了,那么传统也要变,变得更快速、更简约或更快速化。传统是对美的理解,传统是传承和创新的。创新是器物的新的形态与功能。其实中国最多的就是文化的元素,文化记忆的符号。而这些东西不可看成就是一个图形,一个音符,一个符号。而是几千年下来的美的结晶,美的凝集。这些元素或是一个柳叶眉、或是中国结都是表达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它只是凝结在了一些实物上面。我觉得这些东西在今天也需要去再设计,或者变得简约时尚不再那么沉重。所以我觉得中国最值得挖掘的就是这些元素,满月、窗花、扑火的蝶,这些都是东方人的记忆,以小见大的文化,或者是对生活历练的提炼。文化的内涵很多,需要挖掘很多,需要设计的也就很多。
其实我觉得我的设计更多的来源于客户对我提出的苛刻的要求。客户经常说我要一个全世界都想要的东西,创作一个人心脏可以跳动120下的东西,创造一个世人都会买的东西,一个惊世骇俗,令人尖叫的产品。我们的设计师被逼出来的,每个客户想要打造乔布斯一样的苹果,对我们来说快被他们整死了。但是就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了一个个还算不错的器物。没有客户的鞭策也就没有我们设计的初衷,客户对我们很好也对我们很残忍。
我其实压力嘛,压了之后就有力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其实我挺感谢每个月服务500强的客户,这样的压力下我们找到了消费者的同点,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但设计的原始的动力是解决问题,所有的客户找到我们的时候都在讨论消费者的痛点,如果上百个客户都告诉我们消费者的痛点的时候,我们也就找到的设计的平台。
其实我还是一个设计师,值得我骄傲的是我设计的同时还集结了四五百个设计师一起创造,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我不是一个人在思考。其实商业和设计师不可分割的,因为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商业服务的。但是设计又高于商业,因为设计会产生完美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所以设计促进商业的进程,设计又让商业变得不那么金钱化。最后达到社会的共有。我个人一毕业就进了联想,从设计师开始做到了主管,到部门经理等等。后来到了联想,神舟电脑的第一个设计中心,然后十年前创作了洛可可,今天是第十年,从一个人,两个人到今天,让我欣慰的是那么多人愿意来做这个设计师的天堂。我们从给客户设计的背后的英雄,慢慢的走到了前台。今年也进入了故宫,为故宫做设计。同时创建了55°和智慧生活这样的品牌,洛可可的未来将是把设计融入生活,把设计融入科技,把设计融入商业等。设计其实很平常,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在设计自己的生活,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我认为好的设计离不开最朴实的美,最炫的心。
我觉得设计师首先要尊重商业,他就明白商业的规律和价值,商业带给我们的幸福。但是设计师除了尊重商业,更多的要尊重生活的本源,商业有时候为了追求商业的最大化让生活变得很复杂。其实我觉得设计师在尊重商业的时候要守住人文的底线,守住生活的本源。
我一直跟客户说你如果是父亲,那我就是母亲了,我们共同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否健康,跟你有关跟我也有关系。但是如果你不想让我做这个母亲,那我就只能是接生婆了。这样的话我就只能帮你生下一个相对健康的孩子。但是,如果你很任性,急于求成,这孩子就会不健康。所以真的和客户有很大的矛盾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是客户生的了,我就仅仅是个接生婆而已。彼此是很平等的关系,其实我一开始是母亲的角色,但是如果客户对设计部尊重的时候,那我只能尊重客户的选择了。
我现在游离在不同的城市,拿着不同的项目,接触着不同的设计师。我的现在兴趣爱好就变成了有没有更多的设计师和我一起创造更强大的设计力量。我今天的演讲就叫设计的生命体验,我现在的老婆也是在我讲设计的时候认识的,然后我的小孩现在也在做着设计,其实我每一天已经在设计的黑洞里出不来了。每天都在做着未来的东西,我跟未来在不断的谈恋爱,当下也是未来,有时候真的觉得我们在借着上帝之手创造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