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元宵节到来之际,华夏大地都会变得热闹非凡。这个日子,是继春节长假之后人们相聚的佳节。那么这样一个节日,到底带给人们什么样的信号呢?
从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远一点,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沉醉、沉沦,撩拨澎湃着这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当然属年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画、春联、糖果、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元宵节一过你就算过完年了,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中国人喜欢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尽了元宵节的全部特质。闹就是喜庆、就是欢乐、就是惬意、就是满足,抑或是对喜庆、欢乐、惬意、满足的渴求。而元宵节的一轮明月,则成了向往与愿景最好的载体。
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对于月亮有过无尽的思念,有过极致的赞美,有过探究的梦想,以此形成的月亮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