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小型蜥蜴,这种蜥蜴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头部大小两性异形以及食性变化的情况。北草蜥的吻端稍钝,吻长约与眼、耳间间距等长;外鼻孔位于鼻鳞、后鼻鳞于第一枚上居鳞之间;耳孔大。几于眼径等长。四肢较发达,贴体相向时彼此达对方掌部,鼠蹼窝一对。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尾易自截。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为体长的两倍以上。野生的北草蜥刚开始饲养的时候有可能咬人,由于北草蜥很胆小,所以尽量不要上手,不然受到惊扰很可能绝食。饲养北草蜥注意不用洗澡,每天午后阳光不太强的时候可以晒一两个小时。北草蜥不适合群居,最好不要和别的东西一起养。冬天北草蜥可以用UVB,暖和的时候晒太阳就可以了。北草蜥10月下旬陆续进入冬眠,至翌年4月上旬出眠,活动期约6个多月,冬眠时多匿藏于草根下、树根下或田埂边之土洞中,或路边石下。
细;吻端稍钝,吻长约与眼、耳间间距等长;外鼻孔位于鼻鳞、后鼻鳞于第一枚上居鳞 之间;耳孔大。几于眼径等长。四肢较发达,贴体相向时彼此达对方掌部,鼠蹼窝一对。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尾易自截。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为体长的两倍以上。 南草蜥眼斑亚种(学名: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Guerin-Meneville于1829年命名。分布于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700-750米的山地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1200米。很多朋友都在担心北草蜥有毒吗?据资料显示,北草蜥是没有毒的,而且作为宠物蜥蜴,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毒的,并且也有相关资料证明,蜥蜴科中有90%的蜥蜴 都是没有毒性的,所以这一点大家大可放心。另外再给大家普及一下,目前有毒的蜥蜴只有毒蜥属,主要包括北美洲的两种毒蜥:美国西南部到墨西哥西北部的钝尾 毒蜥和墨西哥到危地马拉太平洋沿岸的珠毒蜥,它们是现存仅有的有毒蜥蜴,生有毒牙和毒腺;另外一种科莫多巨蜥虽然没有毒,但是口腔中带有大量的额致命病菌,也能致人死命。
在一般的花鸟市场都可以买到。还要保证维生素的补充,通常饲喂青菜即可,就现在来说市场上卖的莴笋叶子就可以了,也可以喂些苹果。也可以给他们吃些蝗虫、蟋蟀、蜘蛛之类的活食,几乎什么活的虫都吃,总体来说北草蜥饲养起来很容易的。虽然网上有很多关于北草蜥的饲养介绍,但是专业人士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套用丽纹和鬣蜥饲养的文字,根本不能用于草蜥的饲养。我要扫兴地说,家庭条件下很难养好北草蜥,市场上即使有这种蜥蜴,也是野外捉来的,而不是人工繁育的,而非人工繁育的动物不适合家庭饲养。人工家庭养殖草蜥类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以下方面:它对环境要求高,是一种胆小敏感和需要快速奔跑的蜥蜴,在有限空间内饲养会得应激疾病;草蜥的食物要多样化,不能长时间喂同样的食物,家庭饲养不可能捉多种虫子来满足它的需求;北草蜥有将近半年的冬眠,对于营养和环境要求很高,家庭条件无法满足。我没有回答你的问题,反而说了丧气话,如果你不高兴而不采纳我的意见,我不会感到奇怪。时间会证明我的看法,这就是科学,不能感情用事的。
北草蜥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在杭州地区的活动时间和食性是:4月初在11点前后最多,8月间每天9~11点和15~16点见到的个体较多,10月底在12~13点数量最多。以昆虫为食,春季主要吃蝗虫、卷叶蛾幼虫、鼠妇和地花蜂;夏季主要吃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螽斯)、也吃尺蠖蛾幼虫和鞘翅目昆虫。
两枚尾椎骨之间通过前后关节面、椎体.以及相邻尾肋的韧带紧密关连。尾椎骨的背腹分别有神经棘和脉棘。各关节面均为软骨组织结构,保证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北草蜥自第七尾椎至尾梢,每枚尾椎骨中部都有一个能引起断尾的自残部位,这是尾椎骨在形成过程中前后两半未曾愈合而待化的结构。雄蜥第七尾椎骨之前是一对半明茎所在处,雌蜥则子其相应 部位有两束粗大的肌肉。半阴茎或肌肉束的远端都连接在第六、第七尾椎骨的关节处。因此在最前面的7—8枚尾椎骨处极少发生自残断尾现象。多疣壁虎除前4枚尾椎骨外.其它尾椎骨均有自残部位。雄性半阴茎的远端连接在第四、第五尾椎骨的关节处;雌性在该处的两条肌肉束,与第三、第四尾椎骨的关节部位连接。壁虎的尾短,约与体长相等,断尾的位置一般都发生在第五至第七尾椎骨的自残部位。这就表明它们常能以最大长度将尾断落,使断尾维持较长时间的跳动,更易引起敌害的错觉,以赢得逃遁的时间,因为断尾的跳动时间与其长度成正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