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肠粉是广东老西关地区汉族传统名吃之一,属于粤菜系,是一道米制品,因其形状似猪肠,所以叫做肠粉。本品是将老包米水磨成米浆,铺在洁净的布上放在锅中蒸熟,加入肉、时令蔬菜炒后即可食用
虾米肠粉
虾米肠粉是在制作斋肠粉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即是在淋完肠粉浆后,再撒少许虾米细粒和葱花。
需要注意的是,在卷裹时,虾米和葱花需露在外面更美观可口。
虾米肠粉一般都是煎后食用:将每条虾米肠粉切成三段,放入煎锅中煎至外皮色呈浅黄且发硬时,装碟,随辣酱味碟上桌即可。
斋肠粉
将肠粉机放在沸水锅里,随即淋上适量的肠粉浆,迅速用手晃动,使其均匀地分布在抽屉上,放在肠粉机上,蒸20秒左右,拿出来,用刮刀刮出来或者卷成卷。
斋肠粉的食法有两种,一种是切成6厘米长的段,装碟,直接淋上豉油食用,如再撒一些熟芝麻和葱花,则更加可口。一种是切成3厘米长的段,装碗,浇上浓浓的牛腩汁,如果里面还有几块牛腩,那就更有滋味了。
广州肠粉
一种米制品,又叫布拉蒸肠粉。以广州最负盛名的"银记"肠粉为例:该店坐落在文昌路,专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著称。解放初期由吴银经营,她得名师传授,学会了蒸制拉肠粉专门技术,其肠粉"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大米加清水浸泡至软,磨成粉浆,再加清水调稀。
粉浆中加适量花生油拌匀。蒸笼上铺上湿纱布,取一勺粉浆倒在湿布上摊平,厚约O.3厘米。
放入预热好的蒸锅内,用旺火蒸熟,取出去布,将粉卷起来,成长条形,即为斋肠。
若卷之前,放入不同馅料,就成为同味不同的肠粉,如猪肉肠、牛肉肠、虾米肠等。食时蘸酱油、熟油等佐食。 粉色晶莹洁白,质地软滑而爽,肉鲜味香。
肠粉的制作要领:
1)大米与清水的比例以1:3较为合适;浆太稀,粉蒸不成,粉浆太稠,蒸成的粉太硬;
2)粉浆搪在湿布上,厚薄保持均匀,不宜过厚,否则粘结不爽口。
老西关拉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据说潮州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口味,那肠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诣。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姑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那味道实在让人怀念。一样的肠粉,不一样的口味。
烹饪方法:肠粉的制作很简单,在大网筛子上铺一块白布,将磨好的米浆浇在白布上,隔水蒸熟成粉皮,再在粉皮上放上馅料,卷成猪肠形,置于盘上,淋上熟花生油、生抽、辣酱便成。
肠粉的价格多样,从3元到20元都可以,主要根据制作的手艺以及选择的材料来决定。
关于肠粉的起源,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又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东,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也有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去粤西吃肠粉。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东西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