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贴是一种著名的汉族小吃,据说起源于河南开封,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可口。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一般是饺子形状,但天津锅贴类似褡裢火烧。
锅贴包制时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牙形。锅贴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一般是饺子形状,但天津锅贴类似褡裢火烧。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所谓的饺子都是锅贴。锅贴是大众风味小吃。稻香居锅贴以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品质优美而闻名古城。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东北也称水煎包,又称为煎饺。锅贴跟煎饺不能混淆。两者并不一样。
有很多人分不清锅贴和煎饺的区别,认为它们是一样的,有些地方甚至把锅贴就叫做煎饺,但其实两者的制作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煎饺与锅贴最大的区别是煎饺需要先煎后煮,或者先煮后煎,总之都少不了煮这道工序(实际上很多地方的煎饺是生饺子直接煎,没有煮的过程)。并且煎饺是盖上锅盖一次成功的,而锅贴只能用煎,千万不能加水煮,期间需要不断转动锅子和揭开锅盖淋水,这是煎饺与锅贴最大的区别。
锅贴饺子经典的汉族特色菜,在面粉里加上牛油和泡打粉会让煎出来的锅贴皮特别酥脆。
主料:面粉 五花肉
辅料:牛油 泡打粉 盐 鸡精 葱姜 鸡蛋
1、面粉用温水和开,加入少许牛油和泡打粉,揉成光滑的面团。
2、五花肉剁碎,加入鸡蛋、盐、鸡精、葱姜,搅拌上劲。
3、包吧!
4、煎锅内放油,再整齐地码放上锅贴。
5、稍煎一下后,往锅内喷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让水气将锅贴蒸熟。切记不要是冰水。
6、开盖再稍煎一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口味加入姜丝,起锅,成了!
少放肥肉多放蔬菜
按照膳食酸碱平衡的原则,"酸性"的肉蛋类和精白面粉,应当与"碱性"的蔬菜原料相平衡,最好一份肉类搭配三份未挤汁的蔬菜原料,而且馅料所用肉类为九分瘦肉,不要再添加动物油和植物油,提高蔬菜用量,才能降低饱和脂肪和热量的摄入,达到真正的营养平衡。
菌类、藻类做馅较好
肉类馅料尽量多搭配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蔬菜,同时再加一些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香菇、木耳、银耳及各种蘑菇、海带、裙带菜等藻类。它们可改善口感,帮助减少胆固醇和脂肪的吸收量,控制食用肉馅后血脂的上升。竹笋、干菜等也有吸附脂肪的作用。各种豆制品和鱼类也可以入馅,代替一部分肉类,有利于降低脂肪含量。吃饺子时还可搭配各种清爽的凉拌蔬菜。
素馅饺子健康营养
饺子馅儿相比之下,蛋类和蔬菜为主要原料的素馅较为健康,其中油脂来自于植物油,蔬菜的比例也比较大。由于蛋类含磷较多,这类馅料应当配合富含钙、钾和镁的绿叶蔬菜,以及虾皮、海藻等原料,以促进酸碱平衡。而粉丝之类纯淀粉材料营养价值低,不应作为馅料的主要原料。
烹调方法
一般蔬菜较多、肉类很少的饺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则营养素损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虑水煎、蒸等方法,而肉类较多的带馅食品适合用来煮食。尽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调方法,避免额外增加脂肪摄入。
锅贴饺子的价格并不贵,一般一元一只。
据传,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初一,因皇太后丧事刚完,宋太祖不受百官朝贺新春,不思茶饭。午后独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气飘来,顿感心旷神怡,便寻着香气走到了御膳房,但见御厨正将没煮完的剩饺子放在铁锅内煎着吃,看到太祖进来大气不敢出。这时太祖几天也没好生进补,此时香味勾起了食欲,就让御厨铲几个尝尝,这一尝不要紧,直觉得焦脆软香,煞是好吃,一连吃了四、五个。后问这叫什么名字,御厨一时答不上来,太祖看了看用铁锅煎的饺子就随口说,那就叫锅贴吧。正月庚午十一太祖到迎春苑宴会射箭,宴请大臣时让御厨做了这道锅贴赏给大家享用,御厨们从口味到外形加以改进,众臣食后倍加赞赏。后来这道锅贴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又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今天的锅贴。
有说是有位广东师傅在偶然的机会下,到中国山东青岛吃了煎饺,觉得很好吃,于是带回家乡,经过改良,才演变成今天的锅贴。
另一个是说锅贴是平锅出现后的产物,始于何时有待探讨。但胶东锅贴安家在大连,这到是有记载的。
1941年,福山人王树茂由鲁来辽,定居大连。为了谋生,便将胶东传统锅贴结合当地习俗加以改进,专营起这一风味面食。开始时,用手推车装上炉具、原料、碗筷、佐料,或临街搭棚、或走街串巷、或赶集庙会。其制法独特,成品造型新颖,色泽黄白相间,入口焦嫩,鲜美诱人。因其脸上长有浅白麻子,故称其王麻子锅贴。1942年,王树茂购置门头房,并顺势挂起王麻子锅贴的牌匾,使胶东锅贴终于在异地他乡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