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姬鹟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针阔林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在长白山夏季最高上到海拔1800米的针叶林带上缘与岳桦矮曲林交汇地带,非繁殖季节多见于林缘疏林灌丛、次生林、杂木林和庭院与农田附近小林内,尤其在溪流和林区公路附近疏林灌丛中较常见。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红喉姬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成小群。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树枝间跳跃或飞来飞去,并常常从树枝上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然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林下灌丛中或地上,尤其是非繁殖期,喜欢在近地面的灌丛中觅食。性胆怯,较少鸣叫,叫声似‘hu~lee’、‘trill’或‘qi~qi’ 单调的声音。但繁殖期间鸣声婉转,其声似:‘piyopipi, piyopipi’或‘kiyu,kiyu,qi~qi’。常常喜欢将尾散开和轻轻地上下摆动。
迁徙:在黑龙江和吉林东部长白山等地繁殖为夏候鸟。在辽宁和北京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末均采得标本,亦可能在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和北京繁殖,部分为夏候鸟。其他地区为旅鸟,部分在广东、香港和海南岛越冬,为冬候鸟。
食性:主要以叶甲、金龟子、夜蛾、隐翅虫、叩头虫、蜷象等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红喉姬鹟在市面上还是比较少见的,价格不是很明确。
雄鸟夏羽上体前额、头顶、头侧、背、肩一直到腰概为灰褐色或灰黄褐色,眼先和眼周白色或污白色,耳羽灰黄褐色杂有细的棕白色纵纹。尾上覆羽黑褐色或黑色,尾黑色,除一对中央尾羽外,其余尾羽基部一半白色。翅上覆羽和飞羽暗灰褐色,羽缘较淡。颏、喉橙红色,颧区、喉侧和胸淡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灰白色,两胁灰色,有的微沾橙红色。秋羽颏、喉橙红色变为白色。
雌鸟颏、喉不为橙红色而为白色或污白色,胸沾棕黄褐色,其余似雄鸟。
幼鸟似雌鸟,但胸和两胁为赭色或黄褐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尖端皮黄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脚黑色。
红喉姬鹟(学名:Ficedula parva)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雄鸟上体灰黄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颏、喉繁殖期间橙红色,胸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非繁殖期颏、喉变为白色。雌鸟颏、喉白色,胸沾棕,其余同雄鸟。
栖于林缘及河流两岸的较小树上。有险情时冲至隐蔽处。尾展开显露基部的白色。遇警时发出粗糙的trrrt声、静静的tic声及粗哑的tzit声。
相似种鸲姬鹟。雄鸟上体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体颏、喉、胸和上腹橙棕色。雌鸟上体灰褐沾绿,下体颏、喉、胸和上腹淡棕黄色。区别均甚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