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额树鹊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似其他树鹊。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树栖性,多栖于高大乔木顶枝上,喜不停地在树枝间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喜鸣叫,叫声尖厉而喧闹,典型的树鹊的那种宽域的不协和音以及金属般乐音。甚罕见于海拔300~2100米。不如棕腹树鹊惧生。主要以浆果、坚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主要繁殖在山脚平原到海拔 2100m 的山地森林中,营巢于树上和灌木上,巢由枯枝和枯草构成。每窝产卵3-5枚。卵乳白色或淡红色,偶尔也有淡绿白色,被有灰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常在钝端形成圈状或帽状。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黑额树鹊似其他树鹊。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树栖性,多栖于高大乔木顶枝上,喜不停地在树枝间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喜鸣叫,叫声尖厉而喧闹,典型的树鹊的那种宽域的不协和音以及金属般乐音。甚罕见于海拔300~2100米。不如棕腹树鹊惧生。主要以浆果、坚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期4-6月,主要繁殖在山脚平原到海拔 2100m 的山地森林中,营巢于树上和灌木上,巢由枯枝和枯草构成。每窝产卵3-5枚。卵乳白色或淡红色,偶尔也有淡绿白色,被有灰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常在钝端形成圈状或帽状。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黑额树鹊前额、头顶、颊部、喉和上胸黑色;颈项、颈、上翕部和胸银灰到亮淡蓝灰,与黑色头部间有一青白色的分界线,尤其是颈侧的分界线常是白色;翕部(灰色的上翕部以下)和背为暗茶褐或茶栗色、稍沾橄榄色,然后逐渐变为亮淡棕茶色的腰部和栗色的尾上覆羽;大覆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胫羽灰色沾茶色。虹膜红褐或暗红;嘴、腿和趾黑色。
黑额树鹊野生的比较多,也比较少人饲养,所以价格不是很明确。
黑额树鹊前额、头顶、颊部、喉和上胸黑色;颈项、颈、上翕部和胸银灰到亮淡蓝灰,与黑色头部间有一青白色的分界线,尤其是颈侧的分界线常是白色;翕部(灰色的上翕部以下)和背为暗茶褐或茶栗色、稍沾橄榄色,然后逐渐变为亮淡棕茶色的腰部和栗色的尾上覆羽;大覆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胫羽灰色沾茶色。虹膜红褐或暗红;嘴、腿和趾黑色。 幼鸟较乌暗,灰色羽大多具浅褐尖端。体型显小(38厘米)的树雀。黑色的尾甚长,上背、背、下腹及尾覆羽棕色。黑色的脸与灰色颈背及上胸成对比。
与棕腹树鹊的区别在额、耳羽、喉及尾黑色,腰赤褐色。
与灰树鹊的区别在腰赤褐色,翼上无白色点斑,尾近端处无浅色带。
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体形尺寸:38cm
黑额树鹊(学名:Dendrocitta frontalis)是雀形目、鸦科的鸟类,体长约38厘米。黑色的尾甚长,上背、背、下腹及尾覆羽棕色。黑色的脸与灰色颈背及上胸成对比。与棕腹树鹊的区别在额、耳羽、喉及尾黑色,腰赤褐色。与灰树鹊的区别在腰赤褐色,翼上无白色点斑,尾近端处无浅色带。嘴黑色,较短,外形较厚重而弯曲较著;鼻须短而密致。体色复杂多色,有褐、白、灰或黑与蓝色;有时全身黑色。前额羽毛短而呈绒状。腿较短。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及印度东北部低山,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及缅甸-云南边境的高黎贡山有记录。
黑额树鹊似其他树鹊。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树栖性,多栖于高大乔木顶枝上,喜不停地在树枝间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喜鸣叫,叫声尖厉而喧闹,典型的树鹊的那种宽域的不协和音以及金属般乐音。甚罕见于海拔300~2100米。不如棕腹树鹊惧生。主要以浆果、坚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