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盘尾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中国于云南西部德宏,南部西双版纳、思茅、元江及文山等地州,广西龙州。
小盘尾西南亚种(学名:Dicrurus remifer tectirostri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北部及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北部,老挝及越南北部。中国云南西部、南部西双版纳及东南部(繁殖鸟),广西龙州峒桂。
小盘尾普通亚种(学名:Dicrurus remifer peracensis):分布于缅甸(德林达依),泰国,马来西亚半岛,越南和老挝。
小盘尾柬埔寨亚种(学名:Dicrurus remifer lefoli):分布于柬埔寨南部的小豆蔻山和大象山脉
小盘尾指名亚种(学名:Dicrurus remifer remifer):分布于苏门答腊和爪哇群岛西部。
小盘尾经常长时间的停留在孤立的乔木顶端,时而突然急速飞起,捕捉空中过往飞行的昆虫,或飞翔穿插于密树中。它飞翔较缓慢,体后尾羽的“盘状尾”飘荡飞舞,时而急速上升,紧接着翻筋斗般的下降,捕食沼泽草地受惊飞起昆虫。
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花蕊与浆果,通常站在树木高处窥视周围动静,发现猎物立刻飞去捕捉,然后飞回原处吞食。
繁殖期约在3-6月间,巢多置于阔叶树顶端高处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巢呈杯形,与卷尾科的其他种类相似。像小孩摇篮似的随风摇摆。巢主要由细枝、芦苇茎、根和枯草等材料构成,牢固地固定在枝权上。巢外壁还有蛛网,有时还或多或少装饰一些苔藓、地衣和树皮等,距地高5米以上。每窝产卵窝卵数为3-4枚。卵为长卵圆形和尖卵圆形两种类型,多为白色,偶尔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红色、褐色或紫色深浅两层斑纹,尤以钝端较密。
小盘尾一般都是野生鸟,市面上也比较少看到,所以价格还不明确。
小盘尾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紫色金属闪光;嘴基部前额羽为簇状绒黑色羽丛并向前延伸于嘴峰上,嘴峰除尖端外全为簇状羽覆盖;额、眼先、颊及耳羽绒黑色;头顶、颈具鳞状斑金属光泽;背、肩、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具紫蓝光泽;翅飞羽黑褐色,外翈闪金属光泽;尾羽黑褐色,外翈闪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甚形延长,其羽干部分裸出,末端内外翈彼此相对称呈“盘尾状”,其他内侧尾羽正常,仅约及最外侧一对尾羽长度的1/3。下体黑色,喉胸部羽端缘缀鳞状斑金属蓝绿色光泽;胁烟灰色;腹及尾下覆羽灰黑色,微沾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具灰白色尖端斑。
雌性成鸟体羽似雄鸟,仅金属闪光不甚显著;最外侧尾羽较雄鸟稍短。幼鸟的簇状额羽丛不发达;体羽微沾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羽端白色斑大而显著;尾羽呈正常深叉羽端,最外侧一对尾羽不甚延长,羽干不裸出,无延伸的“盘状尾”。
小盘尾(学名:Dicrurus remifer)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体型较小,全长约48厘米。通体黑色,具金属光泽;嘴形强健,嘴峰稍曲,先端具钩;嘴基前额羽形成簇状绒黑羽丛;初级飞羽10枚,一般翅形长而稍尖;尾长而呈叉状;尾羽10枚,最外侧一对尾羽甚形延长,羽干部分裸出,其尾羽末端的内外翈呈彼此相称的“盘状尾”。跗蹠短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单个或成对活动,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缅甸、泰国、柬埔寨和中国。
小盘尾经常长时间的停留在孤立的乔木顶端,时而突然急速飞起,捕捉空中过往飞行的昆虫,或飞翔穿插于密树中。它飞翔较缓慢,体后尾羽的“盘状尾”飘荡飞舞,时而急速上升,紧接着翻筋斗般的下降,捕食沼泽草地受惊飞起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