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山椒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无论是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还是针叶林,都见有栖息。也出入于林缘次生林和杂木林,尤其喜欢栖息在疏林草坡乔木树顶上,冬季也常到山麓和平原地带疏林内。
长尾山椒鸟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
长尾山椒鸟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长尾山椒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其种类主要有金龟子、金花虫、瓢虫、蝽象、甲虫、石蚕蛾、毛虫、凤蝶幼虫等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
长尾山椒鸟结大群活动,在开阔的高大树木及常绿林的树冠上空盘旋降落。 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见10多只的大群和单独活动的。叫声尖锐单调,其声似‘tsi-tsi-tsi’,常边飞边叫。如一群中有一只鸟离开群体飞到另一棵树时,其余鸟亦随之飞去。觅食亦在树上,很少下到地上或低矮的灌丛中觅食,偶尔在空中捕捉昆虫。
长尾山椒鸟部分夏候鸟部分留鸟,在四川和长江以北地区繁殖的多为夏候鸟。每年春季于3月末4月初开始迁往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10月南迁。
长尾山椒鸟的观赏价值很高,但是在市场上还是挺少见的,所以价格并不是很明确。
雄鸟整个头、颈、背、肩黑色具金属光泽,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赤红色。两翅黑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外翈粉红色,除第一至四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中段及大覆羽先端红色,最内侧第三、四枚飞羽的红斑沿外缘延伸至近端处。中央尾羽全黑色,次一对中央尾羽亦为黑色,但外翈先端大都赤红色,其余尾羽红色,仅基部黑色。头侧、颈侧、颏、喉黑色,其余下体赤红色,翼缘和翼下覆羽淡橙红色。 雌鸟额基、眼先黄色,头顶、枕、后颈黑灰色或暗褐灰色。背稍浅而沾绿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绿黄色。中央尾羽黑色,次一对亦为黑色,而外翈中段黄色,其余尾羽先端黄色,基部具黑色斜斑。两翅黑色,自第五枚初级飞羽起至内侧第三枚飞羽中部具黄色宽斑。颊、耳羽浅灰色,颏灰白或黄白色,其余下体柠檬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长尾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ethologus)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分布于阿富汗,向东经尼泊尔、锡金、不丹、抵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东北等地,常见于多种植被类型的生境中、如阔叶林、杂木林、混交林、针叶林以及也见于开垦地附近的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北兴山。以林业昆虫为食,为林区益鸟,体色鲜艳,经驯化人笼鸟供观赏。
长尾山椒鸟结大群活动,在开阔的高大树木及常绿林的树冠上空盘旋降落。 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见10多只的大群和单独活动的。叫声尖锐单调,其声似‘tsi-tsi-tsi’,常边飞边叫。如一群中有一只鸟离开群体飞到另一棵树时,其余鸟亦随之飞去。觅食亦在树上,很少下到地上或低矮的灌丛中觅食,偶尔在空中捕捉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