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胸八色鸫(学名:Pitta sordida):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体长为16-18厘米,体重65-69克。体型圆胖,尾短,腿长。头黑,上体绿色,两翼深色而具白色斑纹,头顶至后枕深褐,胸及腹部苹果绿,臀亮红。飞行时易见。叫声简单是重复的双哨音“pih-pih“,间隔极短。有些亚种活动区域高可至海拔2000米。在森林底层活动,翻拣树叶及朽木以寻找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印度至中国西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大巽他群岛及新几内亚。
绿胸八色鸫前额至后枕部亮栗褐色,额部稍缀黑色;眼先及细狭的眉纹、眼圈、颊、耳羽、颏、喉和颈项概为黑色、后颈部尤为黑亮。背部及肩羽、飞羽的表面为亮油绿色,初级飞羽具大形的白色翼斑。胸部、腹部和两胁淡草绿色,渲染蓝色,与蓝翅八色鸫和马来八色鸫有明显的不同。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猩红色,上腹部中央羽毛县黑色块斑。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虹膜茶褐色;嘴黑色或黑褐色;脚褐灰色。
绿胸八色鸫在市场上是很罕见的,所以价格不明确。
体长为16—18厘米,体重50—59克。虹膜茶褐色;嘴黑色或黑褐色;脚褐灰色。它的前额至后枕部亮栗褐色,额部稍缀黑色;眼先及细狭的眉纹、眼圈、颊、耳羽、颏、喉和颈项概为黑色、后颈部尤为黑亮。背部及肩羽、飞羽的表面为亮油绿色,初级飞羽具大形的白色翼斑。胸部、腹部和两胁淡草绿色,渲染蓝色,与蓝翅八色鸫和马来八色鸫有明显的不同。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猩红色,上腹部中央羽毛县黑色块斑。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绿胸八色鸫栖息于海拔700—1300米的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在宁夏为海拔2,000米左右的树林中, 多见在林下荫湿处和水边活动,常在地面扒开落叶,觅食鞘翅目昆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在森林底层活动,翻拣树叶及朽木以寻找无脊椎动物为食。两翼深色而具白色斑纹,飞行时易见。
绿胸八色鸫属于杂食性鸟类,喂食动物性食物时通常情况下它们都是不啃就食的。在野外他们主要以甲虫、白蚁、鳞翅目、鞘翅目的昆虫和蚯蚓、蜈蚣等小动物为食,家养的刚开始可以喂食蚯蚓、蜗牛、虾等蠕动的饲料诱食,上食后逐步改用粉料。粉料是用豌豆粉、玉米粉各1份加肉糜2份混和而成的。除粉料外,隔天还必须喂给皮虫或蚯蚓。喂量不少于粉料的1/3。
绿胸八色鸫在繁殖期多成对活动,不断发出婚鸣,鸣叫时,胸部、颈部和尾部上下摆动并互相嘻戏,时而站立枝头,时而跳到地面用脚扒开地面枯枝落叶觅食,行动敏捷,十分机警,偶而有响声时,雄鸟和雌鸟立即迅速分开活动。交尾时雌鸟站于距地面高约2米的小树上,雄鸟迅速飞到雌鸟背上,雌鸟不动,蹲下翘尾,雄鸟扇动双翅,保持平衡并进行交尾,此时两鸟都不再鸣叫。交尾后雌鸟仍站在原地不动,雄鸟则飞到另一枝上,各自整理羽毛,然后飞落到地面上觅食。
5月下旬营巢于高大的天然阔叶林内,也有少量选在人工杉木林内。筑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一只亲鸟将巢址用双爪将地面杂草、落叶清除,形成圆坑,另一亲鸟则在巢周围30米左右的范围内的地面上寻觅巢材。先用枫杨、板栗等树的枯枝在地面的圆坑上堆成一个平台式的巢基,以保持巢的稳定,不使上面所筑的巢顺坡滚落,同时也有防水隔潮的作用,然后用杂草、苔藓,嫩枝、细茎等混合盘绕,筑成一个球形的地面巢,外径20厘米左右,内径约7厘米,深15-19厘米,巢内铺垫更细的杂草、叶柄、松针及树叶等,巢口的前方多有小灌丛或蕨类隐蔽巢口。
绿胸八色鸫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的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阿萨姆、孟加拉国及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马来半岛、菲律宾、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
绿胸八色鸫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绿春大红山、景东林街,云南东南部蒙自、个旧等地,为留鸟。此外还见于宁夏六盘山,可能是迷鸟。
绿胸八色鸫分布于印度至中国西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大巽他群岛及新几内亚。亚种cucullata为罕见夏季繁殖鸟,见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以及西藏东南部近边境的地区,高可至海拔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