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鹀(学名:Latoucheornis siemsseni)体长约13厘米,属小型鸣禽,为中国特有种。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雄鸟体羽大致石蓝灰色,仅腹部、臀及尾外缘色白,三级飞羽近黑。体型和羽色颇似灰鹀,但雄鸟通体为石板灰蓝,而非烟石板灰色;雌鸟大都深棕以至橄榄褐色;雌雄鸟的尾羽仅最外侧一对具白斑,和其他鹀类不同。
栖于次生林及灌丛。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南部。
蓝鹀市场上比较少见,所以价格不详。
蓝鹀雄性成鸟,通体石板灰蓝;胁羽、下腹和尾下覆羽纯白;飞羽黑色,有蓝灰色羽缘,内侧飞羽内翈基段有白斑;尾羽黑色,羽缘灰蓝色,最外侧一对尾羽从内翈先端向下延伸,越过羽轴直达外翈基部有一长形弧状白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头、颈及上胸棕黄色;上背棕褐,具暗褐色羽干纹;下背、腰、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羽缘棕褐;飞羽褐色,翼上覆羽和飞羽均有棕褐色羽缘;尾羽灰褐色,羽缘色浅,最外侧尾羽有细长的白斑;胸和两胁棕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白;翼下覆羽褐色。
蓝鹀为高山森林鸟类,栖于次生林及灌丛。在秦岭见于海拔500—1800m以上的高山森林灌丛中,峨眉山500—1800m处均可见到,而大巴山见于1935—3000m,为高山针叶林的典型鸟类。此鸟一般多单独活动,有时也结成小群。食物为鞘翅目昆虫和杂草种子等。 叫声:鸣声为高调的金属音,多变化而似山雀。叫声为重复的尖声zick。
雄性成鸟,通体石板灰蓝;胁羽、下腹和尾下覆羽纯白;飞羽黑色,有蓝灰色羽缘,内侧飞羽内翈基段有白斑;尾羽黑色,羽缘灰蓝色,最外侧一对尾羽从内翈先端向下延伸,越过羽轴直达外翈基部有一长形弧状白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头、颈及上胸棕黄色;上背棕褐,具暗褐色羽干纹;下背、腰、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羽缘棕褐;飞羽褐色,翼上覆羽和飞羽均有棕褐色羽缘;尾羽灰褐色,羽缘色浅,最外侧尾羽有细长的白斑;胸和两胁棕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白;翼下覆羽褐色。
蓝鹀中国特有品种,自甘肃在向南到陕西南部和四川西部,(东达青藏高原边缘的山谷,四川盆地东北部),更远到安徽(黄山)。在非繁殖季节,频繁出现于湖北西部、四川、安徽、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和北部低海拔地区。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南。繁殖于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北部岷山、四川南部及甘肃南部。越冬往东至湖北、安徽、福建武夷山地区及广东北部。春季在湖南南部的莽山及广东北部的车八岭。分布在以下保护区:武夷山(福建)、太白山、卧龙、金佛山、清凉峰、瓦屋山。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天目山、太白山。
为高山森林鸟类,栖于次生林及灌丛。在秦岭见于海拔500—1800m以上的高山森林灌丛中,峨眉山500—1800m处均可见到,而大巴山见于1935—3000m,为高山针叶林的典型鸟类。此鸟一般多单独活动,有时也结成小群。食物为鞘翅目昆虫和杂草种子等。 叫声:鸣声为高调的金属音,多变化而似山雀。叫声为重复的尖声z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