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脚树莺主要栖息于海拔1600-2400m高度阔叶林树丛和灌丛间,在草丛或绿篱间也常见到。冬季也出没于山脚和平原地带的果园、茶园、农耕地及村舍竹丛或灌丛中。经常不停地穿梭于茂密的枝间,发出"zhe,zhe,zhe”的叫声,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春夏之间常作"er-jinsui”或"er-jinsui qi“的叫声,清脆而洪亮,从早到晚久鸣不休。
分布在陕西南部、甘肃(文县、天水)、贵州(咸宁、赫章、水城、遵义、绥阳、印江、江口、贵阳、清镇、惠水、罗甸、贵定、丛江)、西藏东南部、四川(东北部万源、北部若尔盖、中部宝兴及峨眉山、南部雷波等地)、云南(贡山、腾冲、蒙自)、河北、湖北、上海、浙江(杭州、临安、宁波)、江西(南昌)、福建(武夷山、福州)、广东北部和台湾(留鸟);尼泊尔,不丹,克什米尔,印度(北部和阿萨姆邦),缅甸。
强脚树莺嗜食昆虫,亦兼食一些植物性食物,如野果和杂草种子等。
在秦岭地区,于4-10月检查14胃,发现它们嗜吃昆虫,主要有鳞翅目昆虫、甲虫、象甲及膜翅目昆虫等,也兼食一些植物,如野果和杂草种子等(郑作新等,1973);在四川地区,曾剖检23个胃,除1胃的内容物兼有少量禾本科植物外,其余各胃皆为昆虫,包括有金龟甲、步行甲、叩头甲等鞘翅目和双翅目的成虫及其幼虫(李桂垣等,1985);在贵州地区剖检77胃,全为甲虫,仅见1次草籽(吴至康等,1986)。
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橄榄褐色,自前向后逐渐转淡;腰和尾上覆羽深棕褐色;自鼻孔向后延伸至枕部的细长而不明显的眉纹,呈淡黄色;眼周淡黄色;自嘴向后伸至颈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颊和耳上覆羽棕色和褐色相混杂;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外翈边缘与背同色。颊、喉及腹部中央白色,但稍沾灰;胸侧、两胁灰褐;尾下腹羽黄褐色。
强脚树莺比较难养活,价格一般在100元左右。
强脚树莺主要栖息于海拔1600-2400m高度阔叶林树丛和灌丛间,在草丛或绿篱间也常见到。冬季也出没于山脚和平原地带的果园、茶园、农耕地及村舍竹丛或灌丛中。经常不停地穿梭于茂密的枝间,发出"zhe,zhe,zhe”的叫声,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春夏之间常作"er-jinsui”或"er-jinsui qi“的叫声,清脆而洪亮,从早到晚久鸣不休。
繁殖期5-8月。据李桂垣等(1985)报道:7月7-22日曾发现2巢,筑于草丛和灌丛上,距地面高0.7-1.0m。巢呈横杯形,巢口位于侧面,用草叶、草茎、草穗或树皮筑成,内垫以细草茎和羽毛。巢(2)的大小:外径6.5cm,8cm;内径4cm,4cm;高13cm,15cm;深7cm,6.55cm。内有4卵,呈纯咖啡红色。卵(8枚)平均重约1.6g,大小为19.6(16-17.5)mm×13.2(13-13.5)mm;另据吴至康等(1986)报道:1980年6月14日在贵州威宁县松木坎(海拔2400m)村寨附近的土坎壁下采得鸟巢和正在孵卵的雌鸟。巢呈杯状,用枯草构成,内垫以山斑鸠羽毛。巢高7.1cm,深4.1cm,外径9.1cm,内径5.6cm。巢内有4枚卵,呈椭圆形,酒红色,微具暗色斑点。卵(4枚)平均重1.0g,大小为18.6(18.4-18.8)mm×17.8(17.5-18.0)mm。
强脚树莺(学名:Horornis fortipes)是树莺科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棕胁树莺。体长约12厘米的暗褐色树莺。具形长的皮黄色眉纹,下体偏白而染褐黄。该物种分布在南亚地区,其模式产地在印度。
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橄榄褐色,自前向后逐渐转淡;腰和尾上覆羽深棕褐色;自鼻孔向后延伸至枕部的细长而不明显的眉纹,呈淡黄色;眼周淡黄色;自嘴向后伸至颈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颊和耳上覆羽棕色和褐色相混杂;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外翈边缘与背同色。颊、喉及腹部中央白色,但稍沾灰;胸侧、两胁灰褐;尾下腹羽黄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色较淡;脚淡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