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带鸟在山区较之平原地带更为常见。喜匿栖树丛中,在东部沿海喜栖于水杉、槐树林,有时也高踞树顶上,平时飞行缓慢,而且往往仅飞短距离即停止,但捕捉昆虫时十分迅速。飞行时长尾摇曳,易惹人注目。鸣声粗噪急促。觅食在空中捕捉各类昆虫,而不在地面上。食物以昆虫为主,如:蚱蝉(Cryptotympana atra)、蝗虫卵、金龟子卵、金龟虫及松毛虫、纺织娘卵、粉蝶等。
寿带鸟捕食大量害虫,对农林业有益,是重要益鸟,故需严加保护。
属雀形目,该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它是一种美丽的森林和平原林区鸟类,羽色鲜艳,特别是雄鸟有两根非常长的中央尾羽,甚为透明,是著名的观赏鸟。
白色的雄鸟飞行时显而易见。通常从森林较低层的栖处捕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亚种incei繁殖于华北、华中、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saturatior为冬候鸟见于广东和云南南部及西部;indochinensis繁殖于云南南部。一般甚常见于低地林,地区性高可至海拔1200米。
寿带鸟虽是世界上最难饲养的笼鸟之一,但依旧有很多人愿意坚持饲养,该鸟繁殖的最佳时期应该在春天的尾端接近夏天那会,野外的寿带鸟与其他鸟类一样自己营巢,在阔叶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阔叶树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树枝杈上营巢。
新捕到的寿带鸟需结扎双翅,用绳拴缚其颈部,置支架上驯养诱食。最初以长的镊子夹取活动的蛾或蝇等,在其嘴前方晃动诱食;同时以生肉及少量的黄鹂混合粉料涂抹在其嘴边,也可用小毛刷子或毛笔等物蘸取混合饲料的汁液涂于其嘴上,使能开始进食。但是,必须将新捕到的寿带鸟放入较宽畅的鸟笼内,其笼外罩挂窗纱,笼底开洞接有捕蝇笼,捕得的蝇类可直接送入寿带鸟的笼内供它捕食。同时,可将死的蝇蛾插在竹扦上伸入笼内晃动引诱它啄食。经过1~3天诱喂后,可在其笼内供给面粉虫及死蛾或死蝇以及肉类等混合饲料,使它可以逐渐取食。
营巢之事是由雌雄鸟共同承担的,每个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圆锥形,结构相当精致,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藓、羽毛、棉花和蛛网编织而成,内壁由细草根、草叶、草茎、树皮纤维和苔藓构成。距地高1~2.5m。巢的大小据在长白山测量的4巢,外径7~9cm,内径6~6.8cm,深3.3~3.5cm,高6~8.3cm。每窝产卵2~4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乳白色或灰黄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有的为驼灰色、具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25mm×15~19mm, 重2~2.5g。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离巢期向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15±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1~12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寿带鸟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因为它的形态很优美,市面上的价格一般是500元左右。
寿带鸟雌雄鸟颜色有很大的不同。雄鸟整个头、颈以及颏、喉和栗色型相似,概为亮蓝黑色;但背至尾等上体为白色,各羽具细窄的黑色羽干纹;中央一对尾羽亦特别延长,尾羽亦为白色和具窄的黑色羽干纹;翅上覆羽白色具细窄的羽干纹;黑色小翼羽和外侧初级覆羽黑褐色,羽缘白色,最内侧次级飞羽白色具粗的黑色羽干纹;内翈具楔状黑斑或具黑色羽缘,其余飞羽黑褐色,除最外侧一二枚外,均具白色羽缘,胸至尾下覆羽纯白色;眼圈辉钴蓝色。
雌鸟整个头、颈、颏、喉均与雄鸟相似,但辉亮差些,羽冠亦稍短,后颈暗紫灰色,眼圈淡蓝色,上体余部包括两翅和尾表面栗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内侧覆羽和飞羽颜色同背,外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色。下体和栗色型雄鸟相似,但尾下覆羽微沾淡栗色。
寿带鸟(学名:Terpsiphone paradisi)共有14个亚种,又名绶带鸟、练鹊﹑长尾鹟﹑一枝花等异名。雄鸟有两种色形,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身体其馀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名。雌鸟较雄鸟短小。它的体态美丽,体型似麻雀大小,最主要特征是雄性有着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像绶带一样。它体色带有金属闪光的蓝黑色,头顶伸出一簇冠羽;鸣叫时可耸起,体羽为背栗腹白,翅亦为栗色。到了老年,鸟的全身羽毛成为白色,拖着白色的长尾,飞翔于林间,因而又称之为一枝花。
巢筑于树杈间,以树皮和禾本科草叶为巢材,巢形为杯状。食物中几乎全为昆虫,而且以鳞翅目为最多,例如天蛾、松毛虫及其幼虫和卵等,是森林中非常好的消灭害虫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