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红头鹦鹉主要栖息于约1500米的开阔乡村林地、干燥和潮湿的热带草原,尤其喜好在森林和农耕区的边界活动;比较少在城镇或是公园中活动。
分布于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尼泊尔境内的低喜马拉亚山脉丘陵地带起,包括不丹、孟加拉、整个印度、斯里兰卡与瑞斯瓦兰岛。
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纽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紫红头鹦鹉平时习惯成对,或是组成至多15只的小群体四处游牧,游牧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决定;通常会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当农耕区中的谷类作物成熟,有时候也会聚集好几百只前往农田觅食;在浓密的树林中活动的时候,大多栖息于最高的树枝上,戒心并不强,有时候甚至可接近至相当近的距离内;到了黄昏,紫红头鹦鹉会聚集一大群于栖息的地点,在小森林或是竹林中过夜;通常要到了夜晚完全暗下来一段时间,才会停止聒噪的鸣叫。
主要以种子、水果(尤其是无花果)、花朵、坚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树叶嫩芽等为食;偶尔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作物,例如稻米等,而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紫红头鹦鹉主要以种子、水果(尤其是无花果)、花朵、坚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树叶嫩芽等为食;偶尔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作物,例如稻米等,而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笼养的紫红头鹦鹉很安静,外表鲜艳缤纷,适合居家饲养,刚饲养时比较害羞,破坏力不强,它们对于过于潮湿、寒冷的环境敏感,刚引进时在适应期间其温度不宜低于摄氏20度, 或是温差过大的季节与寒流,这类时节引进饲养的话生病机率高,不适合饲于小笼子里,飞行鸟舍较合适;刚开始时对新食物适应情形较差。
紫红头鹦鹉在印度的繁殖季为12月到隔年的4月;在斯里兰卡为2月到5月和8月到9月间;紫红头鹦鹉会将巢筑在枯死的树洞中;平均每窝产4-6枚,孵化期约21-23天。
人工饲养的紫红头鹦鹉大多于每年4月开始繁殖,可以提供30×30×60厘米的厚木巢箱。如果饲养在室内照顾得宜,有时候冬天也能够繁殖;一次会产下4-6枚卵,孵化期19-20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6-7周,幼鸟在离巢后14天就可以独立。由于环颈鹦鹉类通常都是雌鸟较为强势,和一般鹦鹉雄鸟居于支配领导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时常发生凶悍的雌鸟咬伤甚至咬死雄鸟的情形,饲主在配对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切勿贸然将两只不熟悉的鸟关入同笼,以免发生惨事。有时已经配对好的种鸟,雌鸟也会忽然凶性大发,曾有雌鸟在育雏中无端将雄鸟咬死的情况发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饲主最好多加留意公雌鸟互动情况,只要有互相攻击的情况就应该立刻隔离。
大部分的蓝眼凤头鹦鹉都非人工繁殖鸟,黑市价格高,人工繁殖鸟更是非常昂贵。
紫红头鹦鹉主要栖息在林地、农地、丘陵、潮湿落叶性森林、热带草原林地、松树林等海拔1500m以下的地区,北部的族群则大部分栖息于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通常一小成群活动,但也会大群聚集,尤其是食物充足时,常常与灰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马拉巴鹦鹉(Malabar Parakeet)一起觅食,有时会对农产品造成损害,筑巢在树洞内,在繁殖前数星期公鸟会保护巢穴以防止一些竞争的对手如环颈鹦鹉(月轮)的入侵,繁殖季通常在12-4月间,在斯里兰卡有时在7-8月间,通常窝卵数为4至5颗 ,很多原栖地的族群已慢慢消失中。
紫红头鹦鹉(学名:Psittacula cyanocephala)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鸟体为绿色,头部中间为红色,下颏下方延伸到脸颊下方,环绕整个颈部有一条黑色的环状羽毛,并连接一条蓝绿色的条状羽毛。主要栖息于约1500米的开阔乡村林地、干燥和潮湿的热带草原,尤其偏好在森林和农耕区的边界活动;平时习惯成对,或是组成至多15只的小群。主要以种子、水果(尤其是无花果)、花朵、坚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树叶嫩芽等为食。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紫红头鹦鹉体长33-35厘米,尾巴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二。头部后方、颈部和脸颊延伸为蓝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脸颊下方,环绕整个颈部有一条黑色的环状羽毛,并连接一条蓝绿色的条状羽毛;尾部蓝绿色;翅膀覆羽带有一块深红色的羽毛,翅膀内侧覆羽为蓝绿色;中间尾羽为蓝色,尖端带有白色,外侧羽毛为黄绿色并带有黄色羽尖;上鸟喙橙黄色,下鸟喙黑棕色,虹膜黄白色。雌鸟的头部则为蓝灰色,颈部连接一圈黄色的羽毛而没有黑色环状羽毛,翅膀也没有深红色羽毛;上鸟喙浅黄色,下鸟喙灰色。幼鸟头部为绿色,且脸颊大部分带有点灰色,前额橙灰色,上下鸟喙均为黄色,15个月大的雌雄幼鸟看起来都和雌鸟一样,雄鸟要到30个月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