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别名地鼠,是典型的哺乳纲。黑线仓鼠是我国黄河以北一些省份的优势鼠种。对于农业,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有害动物。
黑线仓鼠喜欢筑巢,行动缓慢,运动I时腹部着地。雌鼠的力气比雄鼠大且好色,雄鼠的睾丸比较大长13毫米左右。黑线仓鼠成年后的体长约在80~120mm之间,成年后的体重约在28~40克之间。
黑线仓鼠体肥壮,吻钝,耳圆。尾短.约为体长的l/4。具颊囊。乳头4对。
体背中央白头顶至尾基部有一暗色条纹,其明显程度各亚种间有区别。东北区各亚种毛色比较深暗,背纹黑而宽;华北种群毛色略浅,背纹黑而较细;西部荒漠草原种群的毛色则较浅,背纹极不明显。尾部背面黄褐色,腹面污白色。耳的内外侧披短毛,但有一很窄的白色边缘。
胸部、腹部、四肢内侧与足背部的毛均为白色或污白色,与体背毛色界线明显。除足背面以外,毛基均为灰色。
头颅圆形,听泡隆起。颧弓不甚外凸,左右近平行。鼻骨窄,前部略膨大,后部较凹,无明显眶上嵴。
当黑线仓鼠受到外界刺激时它们会发出激烈的叫声,黑线仓鼠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要求很高,它们的、食、便处从不混用,具有按食物种类分藏的习性。
一般一个洞穴内只有1只成体鼠,幼鼠和亚成体鼠与母鼠分居,在距母巢35~100m处建筑洞穴。母鼠与幼鼠在同一领域内呈圆形分布,在其领域内几乎没有其它鼠类建筑洞穴,但允许在其范围内绕行活动。雌雄比1∶3.7。黑线仓鼠可在距离洞穴80~200m的范围内活动,但以80~150m范围内活动最频繁,雨后较晴天活动频繁,冬季活动范围小,主要依靠存粮为生。5~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期,不冬眠。该鼠食性杂,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作物的种子为主要食料,占食料的60%以上,杂草籽次之,占20%,还取食少量昆虫和植物茎、叶、根等。
黑线仓鼠是典型的杂食性动物,但主要食种子,偶尔吃少量的昆虫与植物。黑线仓鼠与其他仓鼠一样繁殖力很强,一窝可以生很多只,每胎平均4~9只幼仔,但以6只居多黑线仓鼠通常在冬天是不繁殖的。
黑线仓鼠的特点
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隐藏于洞穴内,黎明前、黄昏后活动频繁,一般以19:00~21:00为害严重。春季刨食播下的小麦、玉米、豌豆等种子,继而啃食幼苗,特别喜欢吃豆类幼苗;作物灌浆期啃食穗果,并有跳跃转移为害的特点,啃食水果及瓜类时专挑成熟、甜度大的为害,秋季夜间往洞中盗运成熟的粮食及油料,贮备冬季食料。根据跟踪调查,由于黑线仓鼠为害,一般可使小麦减产12.6%~16.5%,豆类减产9.6%~15.6%,果园减产9.0%。
夜间活动,傍晚至天明有2次活动高峰,以20~22时活动最盛。夏秋比春季和冬季活动频繁,严冬时很少出洞。
黑线仓鼠的繁殖
气温及降雨量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月平均气温在10℃时黑线仓鼠活动较少,15℃时活动日趋频繁,繁殖最适温度20~25℃。5月份的气温高低对秋季发生数量影响较大。如果5月气温高,食料充足,有利于当年出生幼鼠的生长发育,并进行繁殖,到秋季种群数量可大幅度上升。
种群年龄组成有季节变化。在华北地区,2~3月以成体Ⅱ组占优势,6月以成体I组、亚成体组和幼体组为主,9~10月以亚成体组为主。在东北地区,在开春后的5~6月以幼体占优势,7~8月以亚成体为主,10月至次年3月以成体I组占多数,在3~5月成体Ⅱ组占优势。
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极为明显.一般12月至翌年3月捕获率低,5~6月和9~10月形成2个数量高峰。但在不同地区高峰月份稍有差异。
气温及降雨量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月平均气温在10℃时黑线仓鼠活动较少,15℃时活动日趋频繁,繁殖最适温度20~25℃。5月份的气温高低对秋季发生数量影响较大。如果5月气温高,食料充足,有利于当年出生幼鼠的生长发育,并进行繁殖,到秋季种群数量可大幅度上升。
降雨量与黑线仓鼠的发生为互相关系。如山东阳谷县,1984年6月份降雨量达86.8mm,最大日降雨量高达44.3mm,7月份降雨量猛增至155.7mm,因此使9月份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但在内蒙古等比较干旱地区,在多雨的年份,农作物生长良好、牧草丰收,黑线仓鼠往往发生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