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滑冰(Figure Skating)是冬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花样滑冰是冬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运动员穿着脚底装有冰刀的冰鞋、靠自身力量在冰上滑行,表演预先以技术动作为基础编排的节目,由裁判组评估打分、排出名次。
花样滑冰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
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罗伯特·琼斯(Robert Jones)撰写的《论滑冰》(A Treatise on Skating)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花样滑冰的著作。当时举行的花样滑冰比赛是所谓的“英式风格”,古板又正式,和现代花样滑冰相去甚远。
1863年,被誉为“现代花滑之父”的美国人杰克逊·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了双人滑。
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了花样滑冰比赛。1896年,首次世界男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在俄国彼得堡举行。
1906年,首次世界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在瑞士达沃斯举行;
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女单人滑(1924年列入)、双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四个比赛项目。
1952年,首次世界冰上舞蹈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花样滑冰的冰场长56~61米,宽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于3~5厘米。
花样滑冰国际比赛由国际滑联(ISU)负责组织管理。
在花样滑冰的单人滑与双人滑比赛中,选手必须完成两套节目。在短节目(short program)中,选手必须完成一系列必选动作,包括跳跃、旋转和步法;在自由滑(free skate)/长节目(long program)中,选手选择动作有更大的自由度。冰上舞蹈的比赛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至少一套规定舞(compulsory dances),一套每年指定采用一种国际标准舞节奏(如华尔兹、狐步舞、探戈等等)的创编舞(original dance)和一套选手自己选择的自由舞(free dance)。2010年6月,国际滑联大会通过决议,在今后的冰上舞蹈比赛中取消规定舞,只保留创编舞和自由舞。
每一项花样滑冰的技术动作要素都将分别得到分数,这些分数的总和即是技术总分(Total Element Score,缩写为TES)。每个比赛节目都被限制要包含固定数量的技术动作要素。每个技术动作首先要由一位技术专家来评判,技术专家可以使用即时录像回放来分辨不同技术动作要素,如跳跃中起跳和落冰时脚的精确位置。技术专家的决定将确定该动作的基础分(base value)。接着,裁判组的十二名裁判各自为这个动作打出质量和执行分数,这个分数称作执行等级(grade of execution,缩写GOE),是一个-3到+3之间的整数。GOE分数将依照ISU规则322号中的分值表转换成另一个数值。然后,计算机将从九位裁判的GOE分数中随机抽取七个,再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后对余下的五个分数计算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将和基础分相加,得到的就是这个技术动作的总分。
比赛节目得分的另一部分,也就是节目内容分(program components score,缩写为PCS),是针对技术总分(TES)中没有涵盖的细节和节目的艺术表现方面打分。它包括以下五个小项:滑行技术(skating skills,缩写SS),衔接(transitions,缩写TR),表现/执行(performance/execution,缩写PE),编舞(choreography,缩写CH),诠释(interpretation,缩写IN)。
只有冰舞的规定舞是一个例外,它没有编舞和衔接分,因为舞步是预先规定好的。裁判们为每个小项给出0到10之间的原始分数,单位分值为0.25,5分代表“平均水平“。每个小项的分数都依照与GOE相同的方式来选择、删减、平均,再乘上一个由比赛项目、比赛阶段(短节目或自由滑)和水平决定的系数,然后各个小项分数相加,就是最终的PCS分数。
TES和PCS之和称为比赛阶段总分(total score for a competition segment,缩写TSS)。选手最终排名由比赛各个阶段的总分之和决定。座次不再用来决定最终名次。
跳跃
跳跃是花样滑冰最重要的动作要素之一。它要求选手跳到空中、迅速转体,在完成至少一次的旋转后落冰。跳跃按照选手起跳与落冰的方式与空中旋转的周数分为多种。选手的空中转体方向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多数选手都是逆时针。
花样滑冰的跳跃动作要素包括六种:阿克塞尔跳(Axel jump),勾手跳(Lutz jump),后外点冰跳(Toe loop jump),后内点冰跳(Flip jump),后外结环跳(Loop jump),后内结环跳(Salchow jump)。以逆时针选手为例,这六种跳跃都是以单足右后外刃落冰,但起跳方式各自不同。它们可以归为两个大类:点冰跳与刀刃跳。
点冰跳(Toe jumps)
点冰跳是靠冰刀前端的刀齿点冰起跳的。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点冰跳包含下列三种:
1. 后外点冰跳(Toe loop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后外点冰跳是左足刀齿点冰,右后外刃起跳。
2. 后内点冰跳(Flip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后内点冰跳(又称飞利浦跳)是右足刀齿点冰,左后内刃起跳。
3. 勾手跳(Lutz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勾手跳(又称鲁兹跳)是右足刀齿点冰,左后外刃起跳。
刀刃跳(Edge jumps)
刀刃跳不用点冰辅助。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刀刃跳包含下列三种:
1. 后内结环跳(Salchow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后内结环跳(又称后内跳)是左后内刃起跳。
2. 后外结环跳(Loop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后外结环跳是右后外刃起跳。
3. 阿克塞尔跳 又称 前外跳(Axel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阿克塞尔跳是左前外刃起跳。它是唯一以前刃起跳的跳跃动作,而且由于起跳方向与落冰方向相反,空中旋转比其它种类的跳跃要多出半周,故被认为是旋转周数相同的情况下六种跳跃里难度最大的。
空中旋转周数与组合跳跃
选手跳跃时空中旋转的周数决定了跳跃是一周跳、两周跳、三周跳还是四周跳。成年组男子单人滑选手在竞赛中通常采用三周跳和四周跳,女子单人滑选手则通常选用除了阿克塞尔三周跳以外的三周跳。
跳跃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组合完成(combination)或连续完成(in sequence)。组合跳要求前一跳的落冰刃即是下一跳的起跳刃,两跳间不能有步法、转体或变刃。因此,只有两种跳跃可以作为组合跳的第二跳或第三跳:后外点冰跳和后外结环跳,因为它们都是以右后外刃起跳(以逆时针选手为例)。若要选用除这两种外的跳跃接续前一跳,可以用后外结环半周跳(这实际上是一整周旋转,但以左后内刃而不是右后外刃落冰)连接,这样选手就可以做出后内结环跳或后内点冰跳。相比之下,连续跳没有组合跳的严格要求,而是一系列以步法、转体或变刃连接的跳跃。
其它跳跃
一些跳跃动作通常只作为单跳完成,用作顶级比赛中接续步里的衔接或亮相动作。这些跳跃动作包括:后外点冰半周跳(Half Toe Loop,又称Ballet jump),后外结环半周跳(Half Loop),后内点冰半周跳(Half Flip),后内不点冰一周跳(Walley jump),分腿跳(Split jump),华尔兹跳(Waltz jump),内侧阿克塞尔跳(Inside Axel),单足阿克塞尔跳(One-foot Axel)等等。
旋转
旋转是绝大多数花样滑冰比赛的必选动作要素,四个奥运会项目都对旋转有着要求。花样滑冰包括三种基本旋转姿态:蹲踞式旋转(Sit spin),燕式旋转(Camel spin)和直立旋转(Upright spin)。由这三种姿态,又可以变化出许多姿态。
选手在单足旋转时以一足冰刀接近刀齿的“脚掌”弧线部分触冰。像跳跃一样,多数选手旋转时是逆时针方向,也有少数选手顺时针逆时针都能旋转。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左足的旋转称为正向旋转(Forward spin),右足称为反向旋转(Back spin)。
旋转可以单独完成一种,也可以连续完成多种(联合旋转)。跳跃进入的旋转称为跳接旋转(Flying spin),包括跳接燕式(Flying camel)、跳接蹲转(Flying sit spin)、Death Drop、蝴蝶旋转(Butterfly spin)。跳接旋转可以从正向旋转改为反向旋转,也可以作为一套联合旋转的一个组成部分。
双人滑的旋转可以是双人同步完成同种旋转,也可以是双人联合旋转。此外,双人滑和冰上舞蹈还包括双人旋转与舞蹈旋转,即两位选手互相抱持,绕同一轴心旋转。
托举
托举是双人滑和冰上舞蹈的必选技术动作。
双人滑的托举与冰上舞蹈的托举区别在于,冰舞托举的高度不能过肩。
国际滑联大赛允许的冰舞托举依照滑行方式分类,共有七种,分为短时托举(不超过6秒)和长时托举(不超过10秒)两大类。托举时,空中的女伴和负责托举的男伴可以变换多种姿态,以提高托举的难度。每一种姿态都要保持至少三秒钟,同种姿态在每个节目中只能使用一次。
双人滑托举与冰舞托举不同,是按照托举方式分类的。国际滑联成年组大赛规定,男选手转体必须至少一周、但不能多于三周半。双人滑符合规定的托举共有五大类,包括腋下握、握腰部、扶髋部和手拉手,其中手拉手又有施压托举(press lifts)和拉索托举(lasso lifts)两种不同方式。拉索托举是双人滑中难度最大的托举。
捻转托举(常简称为“捻转”)是双人滑的一种托举方式。表演捻转时,女伴先是被抛向空中,接着转体,再被男伴接住。如果女伴在转体前做出分腿动作,那么这个动作就叫做分腿捻转;分腿动作不是必须的,但有助于提高动作定级。女伴必须在落冰前由男伴接住腰部、再以单足后外刃落冰,而男伴用单足滑出结束动作。
不管双人滑还是冰上舞蹈,托举持续时间超过规定时间都将被扣分。
步法及转体
花样滑冰全部四个奥运会项目都把接续步列入必选技术动作要素。接续步的种类分为三种:直线接续步(straight line)、圆形接续步(circular)和蛇形接续步(serpentine)。接续步包含转体、步法、小跳和变刃。此外,步法和转体还可以作为技术动作要素之间的衔接。选手在接续步中可以选用的转体动作包括:
转三(three turns):冰刀在冰上划出的轨迹是数字“3”的形状。
括弧步(bracket turns):冰刀在冰上划出的轨迹是括弧状“}“。
内勾和外勾(rockers与counters):单足转体,既转换方向,又变化弧线。
莫霍克步(Mohawks):转三和括弧步的双足版本。
乔克肖步(Choctaws): 内勾和外勾步的双足版本。
捻转步(Twizzles):单足在滑行的同时完成多周旋转。
其它可以加入接续步或用作衔接的动作包括大一字步(spread eagles)和拖刀(lunges)。鲍步(Ina Bauer)与大一字步类似,区别在于鲍步单膝弯曲,并通常有下腰动作。Hydroblading则是指用刃极深的滑行动作,选手身体尽可能放低接近冰面,几近水平。
燕式步
燕式步(spirals)是指选手使用一侧刀刃在冰上滑行,浮腿抬高过髋。燕式步按照用刃和滑行足分类,既可以向前滑行,也可以向后滑行。燕式接续步(spiral sequence)是指顺序完成的一套包含一种或多种燕式姿态及用刃的动作。
燕式姿态有许多种,浮腿可以抬高在身前、身侧或背后。如果选手用手拉住浮腿,就是支撑燕式步;如果选手没有拉住浮腿,那么就是非支撑燕式步。如果拉住的是冰刀,就是提刀燕式步。最著名的提刀燕式姿态是贝尔曼姿态。
燕式接续步是女子单人滑和双人滑的必选动作。
申雪,女,汉族,1978年11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国花样滑冰队运动员。与赵宏博多次合作,参与双人滑的花样滑冰赛事。
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花滑部副部长。
1998年2月,申雪与赵宏博两人首于长野参加冬季奥运会,排名第5位,花样滑冰向来是欧洲人的强项,对两人而言,这绝对是个好成绩。次年,两人于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中得到亚军,是两人于重要锦标赛上的首个奖项,2000年,申赵二人再次在世锦赛上得到亚军,及后两人在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中夺得冠军,是两人在众多重要赛事中第一次登上冠军宝座。
1999年世锦赛双人滑亚军。
2000年世锦赛双人滑亚军。
2000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冠军。
2001年,申雪与赵宏博两人第三次冲击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的冠军,可惜,最终只能得到季军,而在大奖赛总决赛中继该年度的世锦赛再获季军。翌年,两人第二次参加冬季奥运会,在该届冬季奥运中,二人在双人滑中得到铜牌,是中国自参与冬季奥运会的花样滑冰项目双人滑小项以来的最佳成绩,该奖牌亦是中国继陈露在1994年和1998年连续两届冬季奥运会获得女子单人滑铜牌后的第三块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奖牌。同年,二人终于在世锦赛上首次成为世界冠军(这是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第二次在世锦赛上获得世界冠军称号,第一次由陈露在1995年世锦赛上获得),并在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得亚军。
2002年冬奥会铜牌。
2002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
2002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亚军。
2003年,申赵两人成功卫冕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的冠军。次年,获得世锦赛亚军、大奖赛冠军与2004年至2005年赛季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冠军。
2004年世锦赛双人滑亚军。
2004年花样滑冰大奖赛冠军。
2005年,赵因跟腱断裂而近乎整年未有参与赛事,两人在都灵冬季奥运中再次取得一面铜牌。
2006年,申赵组合又夺得2006年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双人滑冠军。
2007年,申赵组合夺得长春亚冬会双人滑冠军。
2007年,申赵组合第三次获得日本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冠军。
2009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 双人自由滑 冠军(两年之后的完美复出秀)
2010年1月16日,申赵组合获得2009CCTV年度体坛风云人物最佳组合奖
2010年2月15日申雪赵宏博 短节目比赛创历史最高分
2010年2月16日, 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为中国勇夺历史上第一个花样滑冰奥运冠军!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温哥华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