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在鉴别上有以下方法:
海州香薷:全草长30~50cm,茎直立,四方柱形,直径1~2mm,基部紫红色,上部呈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细茸毛。石香薷:为去兜全草,茎细四棱形或近于圆柱形,长20~30cm,有分枝,茎基部呈紫褐色,上部黄绿色,茎节明显。叶对生,皱缩或脱落,暗绿色或黄绿色,背面色较浅,叶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近全缘或有锯齿。
大叶香薷:为唇形科植物香薷其亏小叶香薷不同之点是:茎稍粗,叶卵圆形而大,具长穗状花序,香气略淡。
香薷5克,白茅根5克,紫苏叶3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一剂。香薷味辛微温,可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紫苏性味辛温,能发散风寒,行气和中化湿,又解鱼蟹之毒。白茅根清热利尿。本方特别适用于夏季贪凉而致的感冒,身困重,怕冷而心烦,头痛而无汗,或见腹痛吐泻者。
用于治疗脚气水肿和肾炎水肿,取其用利尿消肿作用,不过效力较小,且须配茯苓、白术等。
白扁豆、红小豆、绿豆各30克,煮粥食用,每日一次。白扁豆性微温味甘,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绿豆甘寒,能清热解暑,利尿消肿,滋肤止渴,是常用的消夏食品。红小豆又称赤小豆,善解毒利水,清热去湿,健脾止泻。此汤甘甜可口,可清热除湿。常食有助于解除疲劳。
香薷煎汤热服,容易引起吐呕,故宜冷服;或配用杏仁、黄芩、黄连等药,也可免除呕吐的副作用。用于解表时,水煎宜较速;用于消肿时,宜久煎浓缩服用。
用于治疗夏季因感寒或暑湿(例如受凉或饮食生冷不洁食物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外感,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者(相当于胃肠感冒,或急性胃肠炎),治疗方剂中香薷为最常用之药,常配厚朴、炒扁豆,以加强祛湿功能,方入香薷饮。但有“阳暑”证候者(汗多、大渴、高热)不宜用香薷。
《僧深集方》记录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
香薷,别名香茹、香草,主产于江西、河北、河南等地。香薷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香薷饮品有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之功效。
香薷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但碱土、沙土不宜栽培。怕旱,不宜重茬,前茬谷类、豆类、蔬菜为好。
香薷种植后翻地20厘米,翻前施入农家肥,垄作行距40厘米~50厘米,或作成平畦。由于种子很小,地一定要整平耙细。
香薷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宜播方式有条播或撒播。具体播种时间由香薷上市时间来决定。春季播种在终霜结束前6天~8天为好,为了市场均衡供应,可以每10天~15天播种一批;为了冬季上市,播种时间应在初霜期前80天~90天。为了一次出全苗,播种的要保征土壤一定的湿度,覆土要浅,要镇压。
香薷采种可以设采种田;也可以在生产田中选穗大健壮的母株,当上部花序的种子已经成熟,下部开始落地时,在早晨轻轻割掉,放在塑料上晾晒3天一5天即可脱粒每亩可产籽24公斤。
夏季感冒大多是由于在炎热天气里,受暑受湿、贪凉喜冷太过所致。中医称之为“暑湿感冒”。对付这一类型的感冒,需要通过散寒清暑、解表化湿法治疗,香薷是对症良药。香薷又称香戎、蜜蜂草,其味辛、性微温,具有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之功效,适用于夏季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兼有腹痛吐泻、小便不利等。
香薷从脏腑辨证来看,它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利尿,排尿是膀胱的功能,所以它归膀胱经,一点也没错,于外有风寒、内有湿浊造成湿阻中焦的暑湿证,所以在归经方面,只强调了前两个功效对应的归经。
“香薷饮”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洁净的香薷10g、厚朴5g,用剪刀剪碎;白扁豆5g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即可。“香薷饮”代茶,每日2次,对于夏季感冒,以发热,头沉、倦怠、吐泻为主症者,效果较好。香薷饮品有行水散湿、发汗解暑、温胃调中之功效。对夏日头痛发热、感寒饮冷、恶寒无汗、呕吐腹泻者效果极佳。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香薷的主要成分为香薷二醇、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有发汗解热、帮助消化、促进胃肠蠕动及利小便等作用。
香薷,别名香茹、香草,主产于江西、河北、河南等地。香薷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香薷为较长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香薷有着传奇的色彩,《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黛玉听说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和宝玉吵了起来。后来,黛玉忍受不了宝玉的无理,心里一烦恼,方才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这里提到的“香薷饮”是一剂夏日解暑良方。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香薷的主要成分为香薷二醇、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有发汗解热、帮助消化、促进胃肠蠕动及利小便等作用。
香薷主要白花香薷、青香薷和无花香薷,主销全国多数地区,京津两者同等药用。此外,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则以同植物“牛至”的干燥全草作香薷用,本品在江西称白花茵陈,主销出口,特征是茎四棱形,被白色柔毛,叶对生,卵圆形,全缘或偶有锯齿,两面有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