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木通与木通虽只是一字之差,但药性却大不相同。关木通富含损害人体肾脏的马兜铃酸,毒性较大,而木通不含马兜铃酸,九郡败毒丸入药的是木通。中药同名异物的问题,这次可与世人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木通科的木通(古称三叶木通)、毛茛科的川木通和马兜铃科的关木通都统称为木通。正是这三个木通的你兴我衰。演绎出木通从“无毒”到“有毒”的“故事”。
目前在我国,除了云贵川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使用的中药木通主要是指关木通,而据考证,“此木通非彼木通。”如今市场常见、临床常用的关木通,与《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所记载的木通虽同名为“木通”,但并非一物。
关木通属马兜铃科,其所含马兜铃酸,经研究证明可能引起人体肾脏损害,属“有毒”类中药(《中国药典》将有毒性的中药分为小毒、有毒和大毒三种)。
而《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木通为木通科的木通,其性无毒。
木通又名通草,川木通,细木通,炒木通,木通的功效是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木通的作用是治胸中烦热,喉痹咽痛,经闭乳少。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功能: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
主治:用于胸中烦热,喉痹咽痛,尿赤,五淋,水肿,周身挛痛,经闭乳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药材基源:木通为双子叶植物药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1、《本草经疏》记载: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木通。妊娠忌木通。
2、《得配本草》记载:肾气虚,心气弱,汗不彻,口舌燥,皆禁用木通。
木通选地、整地栽培地应选择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杂木林,次生林山区沟谷地、缓坡地带,坡度不超过IO—15度,肥沃的棕色森林土、砂质土。播种前进行整地。
木通繁殖方式用种子繁殖。适宜种植时间为4-10月。选阴雨天或晴天下午太阳偏斜时,按行距20-25厘米开沟条播,株距可依土质肥瘠、管理粗细、排灌难易而定。种子播人沟内后,覆土2-3厘米,镇压即可。
田间管理
水分管理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幼苗生长期应注意排水。
搭架苗高30厘米以上应塔架扶蔓。采取人工搭架时,可将各种树枝搭成篱笆支架,可利用小乔木或灌木,如蔓荆子、山毛豆等。
施肥生长期每年施农家肥2-3次。
木通为双子叶植物药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五叶木通)的木质茎。属木通科木通属。性味苦,凉。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主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内无湿热,津亏,气弱,精滑,溲频及孕妇忌服。
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用于胸中烦热,喉痹咽痛,尿赤,五淋,水肿,周身挛痛,经闭乳少。
清热利尿;活血通脉。主小便赤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抗菌作用:据初步体外试验结果,木通水浸剂或煎剂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常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下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多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用。
利水消肿,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滑石等配用;用于水肿,则配以猪苓、桑白皮等同用。
木通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木通为落叶木质藤本。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宽卵圆形或长卵形,先端钝圆、微凹或具短尖,边缘浅裂或波状;花序总状,腋生,花单性;雄花生于上部,果实肉质,长卵形,成熟后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多数,卵形,黑色。生于山坡、灌丛或沟边。分布于河北、山本、山东、河南、陕西、浙江、安徽、湖北。
木通性味:性微寒,味苦。有泻火行水,通血脉之功能。用于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
木通出自《药性论》、《本草经集注》:“通草,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 ”
《唐本草》:“通草,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燕覆,或名乌覆,今言葍藤,葍覆声相近尔。”
《本草图经》:“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1] 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近世医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诸药毒。”
《纲目》: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神农本草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本草正义》:寻绎陶氏所谓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吹之气出云云,其形固与今之木通相似,惟木通之味大苦,而《神农本草经》止称其辛,微嫌不类,且《别录》又以为甘,则尤为可疑。但《神农本草经》、《别录》所载主治,固无一与今之木通不合者。意者雷公谓主为苦,最得其真,而《别录》之甘字有误欤?抑《别录》亦误认通脱木为通草,乃以其淡而无味,遂以甘淡之义谓之为甘欤?窃以甘之一字,终觉与木通不类,是以高邮王氏《广雅疏证》于附支通草一条,虽亦引《食性本草》茎名木通一句,而并不直言陈说之是,且谓后世《本草》诸家,无能证明其说者,盖以其矢传久矣云云。则念孙氏父子,固亦有疑于古之通草,未必果为今之木通也。兹以古人所说通草主治,尚与今人所用之木通,情性无往不合,姑仍濒湖之意,径以木通标作正名,而附志所疑如此,以俟知者更详。
中国历代本草所记载使用的木通为木通科木通,而非关木通。关木通为中国东北地区习惯用药,有100多年的历史,首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