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根蒜与薤的区分是:小根蒜为类球形,鳞叶可分层,但不能完全剥尽;而薤的鳞茎则为长卵形而稍扁,鳞叶可层层剥光。两者均有蒜臭气。而伪品绵枣儿形状类似薤而较粗大,无蒜臭气可资区别。
小根蒜:鳞茎呈不规则卵圆形,似小蒜头样。高0.5~1.5cm,直径0.5~1.8cm。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全体凹凸不平,具抽沟及皱纹。底部钝圆,有小而突起的鳞茎盘,为须根着生处,顶端尖而细,为连生茎苗处,有的外包膜质白皮,白皮质软,易剥掉。质坚硬,角质样。断面黄白色,具蒜臭,味微辣。
薤:鳞茎呈长卵形,稍扁。与小根蒜不同点为鳞叶可层层剥离,直至把整个茎剥完;小根蒜鳞茎类球形,鳞叶虽可分层,但不能完全剥光。
薤白为百合植物小根蒜,藠子,长梗薤白或天蓝小根蒜等的鳞茎,薤白的功效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薤白的作用治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肺经、心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主治: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
禁忌
1、气虚者慎用薤白。
2、发热病人不宜多食薤白。《食疗本草》
3、阴虚发热病不宜食薤白。《本草汇言》
4、滑利之品,无滞勿用薤白。《本草从新》
5、薤白多食发热,忌与韭同。《随新居饮食谱》
薤白种子也能育苗,但效益低,又费工费时。目前,薤白在山野田间广为生长,人工挖取鳞茎进行温室增大增重栽培,既省工省时,又可在短期内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做垄:东西向做垄(以利扣盖塑料大棚),垄基40厘米,垄肩30厘米。做垄前,要施足底肥,每公顷不少于75000千克腐熟的厩肥,并灌足底水,使土壤上下都处于湿润状态。
鳞茎的选择:在收集薤白鳞茎时,将直径l厘米以上的大个头挑出,可上市。将直径不足l厘米的鳞茎,分成三等,即0.5-0.9厘米为一等;0.3—0.49厘米为一等;直径0.3以下为一等。
埋茎栽培:在垄上开出3条行距5厘米深5厘米的小沟,按磷茎大、中、小分别为株距5、4、3厘米栽植。栽后用磙压实。
鳞茎下沟深度不宜过浅,过浅容易使鳞茎失去白色而泛红,降低质量。
田间管理:一般在春天栽培后,不需过多的管理。只需适时进行沟灌,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关键是在大地封冻前,要架扣塑料大棚,保持棚内温度20—22℃。
挖收:薤白的鳞茎经温室培育连续生长,到新年、春节期间,一般直径可新增0.3—0.6厘米,个头由小变大,又正处市场需求旺季,这时挖收可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薤白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的干燥鳞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干净,除苗,蒸透或者置沸水中烫透,晒干。
薤白入肺,心,胃,大肠经。具有温中健胃,通阳散结,理气宽胸,消食导滞的作用。可治胸痹,胸闷,心绞痛,胁肋刺痛,饮食不消,脘肚胀满疼痛,腹泻或者痢疾,泻而不畅,咳嗽等症。
薤白苦降又温通,不耐蒜味不能用。薤白无毒辛微温,泻痢下重之气滞。喘息咳唾兼中恶,胸痹通阳散结宜。
1、喘息咳唾:瓜蒌实一枚(12g),薤白半升(12g),白酒七升(适量的,通常用米酒60ml)。三药同煎,取300ml,分三次温服。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作用。可治胸痹,症见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者紧等。
2、咳喘:薤白20至30g,放进250ml清水中煎至100ml,口服。该方对支气管哮喘有明显治疗效果。
3、噎膈反胃:鲜薤白100g,红糖水适量的。把鲜薤白捣汁,取汁放进碗里用红糖水冲服,每天两回,通常用药2至3天即能够见效。
4、胸中刺痛:鲜薤白适量的,黄酒10ml。把鲜薤白捣汁,加入黄酒冲服,每天1回。通常用药2至3天即能够见效。
5、冠心病:薤白,瓜蒌皮,桔梗,郁金,失笑散,川芎,红花,赤芍各10g,丹参15g,檀香3g,甘草6g。把上药水煎三回,接下来将三回所得药汁合并,分早,中,晚三回内服,每天一剂。
6、腹泻:薤白60g,粳米60g,加水煮为稀粥服用。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比较适用于食欲不佳,腹泻,肚胀满等症。
7、小儿疳痢:鲜薤白500g,洗干净,白糖100g,米醋100g。把白糖放进醋里,浸泡薤白一周就可以食。具有健胃消滞的功效,比较适用于小儿疳痢等症。
8、胸痹:薤白15g,瓜蒌10g,枳实10g,桃仁10g,红花6g,桂枝10g,丹参30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具有通阳散结的作用。可治胸阳不振,痰饮停聚,痹阻心脉所造成的胸痹和喘息咳唾,背痛,气短等症。
薤白,别名小根蒜、山蒜、苦蒜、小么蒜、小根菜、小根菜、大脑瓜儿、野蒜、野葱、野蕌。属百合科、葱属植物。李时珍说:"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根色白,作药用,名薤白。鳞茎近球状,鳞茎外皮带黑色,纸质或膜质,不破裂,但在标本上多因脱落而仅存白色的内皮。叶3-5枚,半圆柱状,或因背部纵棱发达而为三棱状半圆柱形,中空,上面具沟槽,子房近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5-7月。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区均产。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极少数地区(云南和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苏联、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鳞茎作药用,也可作蔬菜食用,在少数地区已有栽培。
鳞茎近球状,粗0.7-1.5 (-2) 厘米,基部常具小鳞茎(因其易脱落故在标本上不常见);鳞茎外皮带黑色,纸质或膜质,不破裂,但在标本上多因脱落而仅存白色的内皮。叶3-5枚,半圆柱状,或因背部纵棱发达而为三棱状半圆柱形,中空,上面具沟槽,比花葶短。花葶圆柱状,高30-70厘米,1/4-1/3被叶鞘;总苞2 裂,比花序短;伞形花序半球状至球状,具多而密集的花,或间具珠芽或有时全为珠芽;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3-5倍,基部具小苞片;珠芽暗紫色,基部亦具小苞片;花淡紫色或淡红色;花被片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5.5 毫米,宽1.2-2毫米,内轮的常较狭;花丝等长,比花被片稍长直到比其长1/3,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分离部分的基部呈狭三角形扩大,向上收狭成锥形,内轮的基部约为外轮基部宽的1.5倍;子房近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5-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