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被人们合称为“四立”呢?毫无疑问,这个节气指的就是立冬了。上述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它自古就受到老百姓的重视。立冬节气标志着冬天的到来,民间有立冬进补的习俗。那么在立冬时候我们通常会吃哪些食物?
先来说说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说完了北方地区,就来说说我国南方地区。在这个时候,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还有哪里地区在这个节气有特殊的食物呢?以江南水乡为例,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而在南京,有着“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说法。在南京,只要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因此也演变出24个节气。今天主要和大家介绍的是立冬,这个冬日里面的重要的节气之一。
入冬后,就进入了气温降低,同时伴随着气候干燥,皮肤处于收敛状态。就身体而言,此时人体血液大部分集中到皮肤深层;而且皮肤的皮脂腺与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变得干瘪,缺少弹性,受寒冷刺激易发生冻伤和皲裂。因此,冬季防寒保暖,应遵循“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在立冬没有注意穿着问题的话,人们很容易就会生病。因为如果人们衣着过少过薄,既耗阳气,又易感冒;衣着过多过厚,则腠理开泻,阳气得不到潜藏,寒邪容易入侵。
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除了影响皮肤外,还会进而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此时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在立冬时节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可以达到增加热能的目的。
在进行冬季护肤的同时,需要注意水温的控制,水温不能太热,而且时间不宜过长,在5到10分钟之间是最好的,否则反而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另外,在沐浴乳方面,应选择无味以及刺激性低的产品,帮助平衡皮肤水分和油分。选择木棉材料的浴巾为佳,避免选用尼龙毛巾,以免损伤到冬季皮肤的角质层。而且泡澡后需尽快擦着皮肤表面水份,否则水份蒸发过后会诱发皮肤更加干燥。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不少人也深重脑倦,只想待在家中,根本不想走到户外,更不用提参加体育锻炼了。可常言道:“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所以在立冬时候不妨加强体育运动。
正所谓“立冬补冬,补嘴空”,对于我国24节气中排行第19位的这个节气,立冬它的由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通常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放眼华夏辽阔的疆土,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从地理上分析,我国一年到头分为四季,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对于年轻一族来说,他们对“立冬”的理解,往往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意义上。立就是开始的意思,就是大地进入了冬天的意思。追根溯源,古人对 “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就研究节气的专家看来,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这也表示了立冬在传统节气中的特殊位置。
立冬补冬,不可盲目“进补”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接下来推荐几款立冬食谱:
葛根鲫鱼汤取葛根250克,鲫鱼一条约500克,生姜50克,将鲫鱼放在锅中煎至两面微黄泛香,再加入洗净切块的葛根和生姜,加水8碗,煲一个小时左右。有清热、生津、补中的功效。
立冬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姜母鸭,把中药放入纱布包里,再将炒好的姜条,鸭块放入冷水锅内,倒入米酒,放入中药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约1小时,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羊肉有较好的滋补作用,是冬季重要的肉类品之一。葱爆羊肉,是立冬一道经典菜肴。羊肉提前用清水浸泡出血水,再用厨房纸或消毒毛巾挤干水分,踢去筋膜,顶刀切成大薄片。大蒜切成末,大葱斜切成约5cm长的片,锅热后加入2大勺食用油,烧至7成热时,下入羊肉,迅速滑炒至羊肉变色,立即盛出控油备用。下入羊肉,同时调入白糖和料酒,转大火,迅速煸炒均匀。
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阴气盛极,阳气潜藏,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因此这节气养生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此时的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每逢这天,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海味,说是这样进入了冬季,才能抵御寒冷的侵袭。
专家表示,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初冬时节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这个时候要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麻辣类的火锅。比如饮食中适当多吃些醋,能起到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水为阴气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温水,养阴的同时还可以润燥。冬季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时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进行最为适宜。出汗过多既损伤人体之“阴”,又耗心阳,因此,在冬季锻炼身体,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为度。
冬令进补,是国人数千年的习俗。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每逢这天,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羊肉、狗肉鸡鸭炖八珍等。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时候中国人很重视立冬这个节气。丰收之季已过,万物收藏入库,人们会在这个时节摘取优异果实祭祀上苍与祖先,感恩他们赐福人间,并求来年风调雨顺。帝王往往率文武群臣祭祀上天,以求感动上苍赐福天下。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一般在立冬之时会全家团聚吃饺子。饺子和交子谐音,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成为餐桌上的必备之物。
相传,在汉代就有贺冬的习俗。据古籍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意思是说: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准备酒席,并拜见长辈师友,和其他重要节日一样。民间对冬至的重视更多表现为带有喜庆色彩。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
立冬天气虽然严寒,但也有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在立冬这一天,大家生活各个方面都要开始进行调整,以适应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及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初冬时节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这个时候要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麻辣类的火锅。比如饮食中适当多吃些醋,能起到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