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内服多配合银花、连翘、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鲜地丁草捣烂外敷疮痈局部。在阳光下可与许多低矮的草本植物共生。
1.生秫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筛去灰屑。
2.炒秫米《得配本草》:“炒用”。现行,取净生秫米,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 饮片性状:生秫米呈小球形,直径约lmm。表面类白色,一侧面可见一凹糟,断面白色。质硬,富粉性。气微,味甘。炒秫米形如秫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具焦香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花梗通常多数细弱,与叶片等长或高出叶片,花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基部附属物短,末端圆或截形。花瓣呈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距细管状长4-8mm,末端圆。
雄蕊花药长约2mm,药隔先端的附属物长约1.5mm,子房卵形,花柱棍棒状柱头三角形。蒴果长圆形,长5-12mm无毛。种子卵球形,长1.8mm淡黄色。花、果期4月中旬至9月。
秫米全草含甙类、黄酮类、蜡(为虫蜡酸及不饱和酸等的酯类)。预试全草含大量粘液质并含有弱的溶血作用的物质。尚从全草中分得软脂酸、对羟基苯甲酸、反式对羟基桂皮酸、丁二酸、二十酰对羟基苯乙胺和阿福豆甙(afzelin)和山柰酚-3-O-鼠李糖甙。
秫米配伍蒲公英:二者均可清热解毒消肿。秫米解毒力强 尤除疔毒蒲公英兼可疏肝散滞秫米善治乳痈。二药合用 有清热解毒、消肿行滞之功效 用於治疗乳痈、及其他外科阳证疮疡。
秫米配伍野菊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配伍应用、 效用更强 用於治疗热毒炽盛之蛇头疔、红丝疔及多种外科阳证疾病。
配银花解毒凉血消肿散热之功增强。
秫米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不但可以配合连翘、野菊花等药材同用更可与败酱草和黄芪同用不但加强秫米的消肿、治痈等效力时还起到一个托毒的功效。
秫米味苦、辛、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秫米性强健喜半阴的环境和湿润的土壤但在阳光下和较干燥的地方也能生长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华北地区能自播繁衍在半阴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除羊胡子草外其他草本植物很难侵入。
1.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本草经集注》)
2.李时珍:“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刊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治肺疟方用之,取此义也。《灵枢经》歧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纲目》)
秫米是粟米之中粘糯者。又称黄米、糯秫、糯粟、黄糯。我国山东、河北及东北各地栽培最多。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微寒。能益脾和胃、安神、止泻。用于胃气不和,夜不得眠,或脾胃虚弱,久泻不止。前者,常与半夏煎汤服(即《黄帝内经》的半夏秫米汤);后者,可单用研末或煮稀粥食。本品性极粘滞,不宜常食。
对于秫米的解释,今人多依张介宾、李时珍及日人丹波元简之说,谓秫米即"糯小米"、"黏粟"、"糯粟"、"黄糯",也就是黄黏米。但秫为黏粟说之外,有医家认为秫米是指黏高粱米或高粱米。如明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引《图经》云:"秫乃粟之黏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江南谓之粟,北土所谓萄萄者是也。
然有二种,其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粟,但可作糜食耳"。通过上述植物特征的描述,可知秫米当为黏高粱米,而该书的插图正是高粱。既是官修本草,则非一人之见解,至少是著录本书的众医家中大部分人的认识;而从其文献来源看,这并非明代医家的新认识,至少著录《图经》的医家苏颂、掌禹锡等人也是这样认识秫米的。此外,清·吴鞠通及民国时期张锡纯均明确提及秫米就是高粱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