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常见的产品是白色块状或球状固体,属立方晶系。易溶于水和氨、乙醇及甲醇中,微溶于SO2溶液中,属I级剧毒品,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味,相对密度1.596,熔点为563.7℃,沸点为1496℃。
鉴别方法:(1) 本品粉末类黄白色。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多数扁平,直径5~30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μm,壁较薄,胞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螺纹导管直径18~37μm。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
(2) 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 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氰化钠属较活泼的化合物,易与酸作用, 甚至很弱的酸亦能与之反应,铁、锌、镍、铜、钴、 银和镉等金属溶解于氰化钠水溶液,产生相应的氰化物,在氧的参与下,能溶解金和银等贵金属,生成络合物, 水溶液能发生水解反应,显强碱性。
立方晶系,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 能溶于水、氨、乙醇和甲醇中。
山柰别名沙姜、山辣。为姜科山柰属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以根茎入药,温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主产广东、广西和云南,四川从广西引种种在米易县试种获得成功。
山奈味辛、性温,入胃经;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理气止痛的功效;适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肠鸣腹泻者,纳谷不香,不思饮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1、山奈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濒湖集简方》)
2、山奈治风虫牙痛:肥皂一个,去穰,内入三赖、甘松各三分,花椒、盐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满为度,用面包,炼红,取研为末,每日擦牙。(《摄生众妙方》)
3、山奈治一切牙痛:山柰子10克(用面裹煨热),麝香2.5克。为细末,每用三字,口噙温水,随牙痛处一边鼻内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山奈又叫山柰,别名:三奈子、三赖、三藾、沙姜、三柰、 山辣。以根茎入药,温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山奈。
1.抗癌作用,1985年KosugeT,等报道以山柰根茎中分得的反式-对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种细胞毒素成分,对人宫颈癌传代细胞(Helacells)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根茎煎剂0.25-0.75%浓度对豚鼠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而浓度增至1-1.25%则出现抑制作用;其挥发油的饱和水溶液与煎剂的作用类似。
3.抑菌作用 ,根煎剂在试管内对许蓝氏毛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10种常见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山柰酚对动物、有消炎作用及维生素P活性。其效力与槲皮甙相似,而较山柰甙为差。
山柰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 . 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单生或丛生,淡绿色,芳香;根从根状茎上生出,粗壮,多数。叶通常2枚,相对而生,几乎无柄,平卧地上,水平开展,质薄,圆形或宽卵形。8~9月开花,穗状花从两叶间生出,有花4~12朵,白色,晨开午调,芳香,花管筒细长。果实为蒴果。
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山柰采收加工于栽种当年的12月中、下旬叶片变黄时收获。挖起全株,挖去泥沙,去掉地上部分和须根,除留种外,其余全部可加工成商品,将山柰洗去泥土,用手工或切片机横切成厚0.3~0.5厘米的姜片,晒干或用硫磺熏1天后晒干即成。一般每公顷产鲜姜18750~22500千克,高的可达30000千克以上;干商品3750~4500千克,高的可达6000多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