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花月见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生长速度快,株形丰满,花型柔美,色彩靓丽,花繁叶茂,芳香浓郁,观赏期长,在人体保健方面具有调节内分泌的功能,还是提炼精油的原材料,是集观赏、药用、油料于一体的地被植物和经济作物。
粉花月见草长势强健,不择土壤,适应性广泛,管理粗放简便,是优良的节约型园林绿化用材。可作大面积地被景观布置,适于在草坪边缘、向阳坡地成片栽植;也可以作为花境、花坛的花卉材料,在庭院和公园的路边栽植;夜晚开放,香气宜人,适于点缀夜景,是建设“夜景园”和“芳香植物园”等专类园的优选植物;其耐寒、耐旱性极强,也可用于水土保持的景观配植,在坡地和高速公路两旁栽植。
粉花月见草原产于美洲一带,印地安人在数百年前就已发现月见草的医疗价值,将整颗的月见草浸泡在温水中,制成湖状的膏药治疗淤伤并且也将之敷于皮肤表面用来治疗皮肤的外伤与皮肤炎。到18世纪的时才被载运棉花的船只一并将种子夹带到英国,也是在此时欧洲才开始将月见草的功效发扬光大,许多科学家、医师纷纷投入月见草的研究,并用于多发性硬化症、异位性皮肤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粉花月见草分株繁殖在整个生长季节均可进行,将根际或地下茎发出的萌蘖芽切下单独栽植,形成新的植株,分别浇透水;或在春秋季节对多年生长的老株全部挖起,地上部分修剪剩余10cm左右,分株栽植,摘心养护管理同播种育苗,生长迅速,1月左右即可成苗。
以华北地区生长情况为例。于春季将绿地深翻整平,施入含磷钾多的肥料,按照15cm×15cm的株行距定植;一旦成活,1个月后随着新枝叶的发出即可郁闭,并陆续开花,5~6月份达到盛花期;花后7~8月份及时修剪,留茬10cm左右,使基部莲座状叶片充分吸收养分,即可迎来第2次盛花期,直至11月份花开不断。
粉花月见草对水肥要求不严。一般在栽植前施足有机肥和腐殖质,生长期间通常不需要追肥。对氮肥比较敏感,容易徒长枝叶,水肥过于充足或长时间疏于管理,容易旺长倒伏并花量减少;一般盛花前追施1次液肥,可以提升开花效果,并促使种子饱满。夏季适当浇水,通常在降雨量丰沛的年份不需浇灌,枯水的年份适当浇灌1~2次。入冬前浇灌防冻水,可提高抗旱、耐寒和越冬能力;早春浇透返青水,可促进早日萌发。栽培后期,注意控制水肥,以控制旺长,保持良好景观效果。
深冬季节,可撒施腐殖质进行覆盖,增强抗寒性和越冬后萌发能力。
粉花月见草适适应性强,生长势旺盛,喜日光充足的温暖环境,忌水湿,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的沙壤上,耐-10℃低温、耐旱、耐瘠薄。耐酸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中性,微碱或微酸性土,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上均能生长,土壤太湿,根部易得病。北方为一年生植物,准河以南为二年生植物。生于海拔1000-2000米荒地草地、沟边半阴处。
粉花月见草的花蕾绿色,锥状圆柱形,长1.5-2.2厘米,顶端萼齿紧缩成喙;花管淡红色,长5-8毫米,被曲柔毛,萼片绿色,带红色,披针形,长6-9毫米,宽2-2.5毫米,先端萼齿长1-1.5毫米,背面被曲柔毛,开花时反折再向上翻;花瓣粉红至紫红色,宽倒卵形,长6-9毫米,宽3-4毫米,先端钝圆,具4-5对羽状脉。
粉花月见草的花丝白色至淡紫红色,长5-7毫米;花药粉红色至黄色,长圆状线形,长约3毫米,花粉约50%发育;子房花期狭椭圆状,长约8毫米,连同花梗长6-10毫米,密被曲柔毛;花柱白色,长8-12毫米,伸出花管部分长4-5毫米;柱头红色,围以花药,裂片长约2毫米,花粉直接授在裂片上。
粉花月见草,别名:待霄草、粉晚樱草、美丽月见草,拉丁文名:Oenothera speciosa,英文名:evening primrose(晚樱草),是月见草的一种,柳叶菜科、月见草属多年生草本。
粉花月见草具粗大主根(粗达1.5厘米);茎常丛生,因它在傍晚见月开花,且天亮即调谢,故名月见草,但美丽月见草白天也会开放,花朵如杯盏状,引来粉蝶翩翩飞舞,甚为美丽。丛生状种植,营造出别样的自然园林风情。
粉花月见草株1.5~2.2米,根圆柱状,茎直立,有分枝。幼苗期呈莲座状,基部有红色长毛。叶互生,茎下部的直有柄,上部的叶近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6~9厘米,宽1.5~3厘米,边缘有疏细锯齿,两面被白色柔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腑,排成疏穗状,萼管细长,先端4裂,裂片反折;花瓣4,黄色,雄蕊8,4枚与花瓣对生。雌蕊1,柱头裂。蒴果圆筒形,先端尖,外端尖,外被白色长毛,成熟后自然开裂。种子小,棕褐色,呈不规则三棱状。
茎生叶灰绿色,披针形(轮廓)或长圆状卵形,长3-6厘米,宽1-2.2厘米,先端下部的钝状锐尖,中上部的锐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并骤缩下延至柄,边缘具齿突,基部细羽状裂,侧脉6-8对,两面被曲柔毛;叶柄长1-2厘米。花单生于茎、枝顶部叶腋,近早晨日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