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受冻部位无痛感、苍白、蜡黄、红斑、水肿、水疱、大疱、浅表坏疽、深部坏疽、肌肉、肌腱组织、骨膜、神经损伤。
反应前期系指冻伤后至复温融化前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一度冻伤最轻,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
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疱,疱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瘢痕形成。
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不同组织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认为,神经,血管和肌肉最敏感,皮肤,肌膜,结缔组织次之,骨骼和肌腱耐寒能力最强。
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冬季常见病,以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遇温高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
该病病程较长,冬季还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对于一些年轻女士而言,不仅影响了双手的美观度,还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治疗方面,虽方法较多,但很少能根治,所以常令人感到棘手。
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导致冻伤。
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导致冻伤。
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在户外被冻伤的患者也逐渐增多。专家提醒,极寒天气外出时应注意保暖,轻度冻伤可进行简单的自救,若冻伤严重应尽快就医。
冻伤患者首先应迅速离开低温现场和冰冻物体,并移至室内。如果衣服与人体冻在一起,应用温水融化后再轻轻脱去衣服。保持冻伤部位清洁,外涂冻伤膏,切记冻伤部位不能用热水泡或用火烤。最好为患者加盖衣物、毛毯进行保温。
对于冻伤患处,可用温水(38℃-42℃)浸泡,注意水温不宜超过45℃,浸泡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再用毛巾或柔软干布进行局部按摩,用花椒或辣椒秸煮水浸泡患处或用生姜涂擦局部,也有治疗作用。患处若破溃感染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吸出水泡内液体,外涂冻伤膏、樟脑软膏等,保暖包扎,必要时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专家特别提示,糖尿病病人及腿部血运循环差的病人,皮肤对外界冷暖感觉敏感度降低,寒冷天气里更易冻伤,外出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冻伤是由于天气的寒冷作用引起人们局部或是全身损伤,因为如果人的身体长时间处于一种低温状态,就会导致血流速减慢,因而流经身体某一处的血液流量就会大大减少,所以那一处的组织细胞就会因此缺血缺氧而收到损伤。能够及时治疗冻伤,冻伤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能够有效预防冻伤才是关键的。
如果人们身体某处不幸出现了冻伤,该怎样治疗冻伤呢?比如说治疗冻伤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冻伤部位恢复常温,可以用温暖的物体覆盖住冻伤部位,也可以使用37度以上、42度以下的温水来恢复温度;当冻伤部位恢复温度时,可使用止痛的药膏涂抹在冻伤部位,防止疼痛;可以用温盐水浸泡冻伤部位,坚持一段时间即可;每天用温水洗过冻伤部位后,用香蕉肉涂抹在患处,涂擦后不需要清洗患处。
虽然治疗冻伤是一方面,但是能够及时预防冻伤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根据气候适量增添衣物,千万不能因为一时温度变化就随便脱衣服;冬天一定要坚持耐寒运动,偶尔外出进行运动,让我们的身体适应天气的变化;因为人们的手脚非常容易出现冻伤的情况,所以在冬季最好能够经常用热水泡手脚,能够有效预防冻伤;冬天的气候,可以没事用雪来搓搓脸、手,也能有效防止冻伤;人们出现轻微冻伤时,就应该采取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冻伤的加重。
虽然冬天的气候寒冷,但是人们还是需要进行一些适量的身体锻炼,但是注意免疫力和御寒能力较低的人群比如说老人、小孩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多待在温暖的房间是最好的。每天最好能喝热水,冷水是比较伤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