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尾葵别名假桄榔、青棕、钝叶、董棕、假桃榔,棕榈科鱼尾葵属植物。乔木状,高10-15(-20)米,直径15-35厘米,茎绿色,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环状叶痕。茎干直立不分枝,叶大型,羽状二回羽状全裂,叶片厚,革质,大而粗壮,上部有不规则齿状缺刻,先端下垂,酷似鱼尾。
鱼尾葵的叶长3-4米,幼叶近革质,老叶厚革质;羽片长15-60厘米,宽3-10厘米,互生,罕见顶部的近对生,最上部的1羽片大,楔形,先端2-3裂,侧边的羽片小,菱形,外缘笔直,内缘上半部或1/4以上弧曲成不规则的齿缺,且延伸成短尖或尾尖。
花序最长的可达3米,花3朵簇生,花期7月,肉穗花序下垂,小花黄色。果球型,成熟后紫红色,果实浆液于皮肤接触能导致皮肤瘙痒。
鱼尾葵产中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区海拔450-7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中。该种树形美丽,可作庭园绿化植物;茎髓含淀粉,可作桄榔粉的代用品。
鱼尾葵的果实球形,成熟时红色,直径1.5-2厘米。种子1颗,罕为2颗,胚乳嚼烂状。
鱼尾葵的花期5-7月,果期8-11月。
鱼尾葵喜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中性土壤,不耐盐碱,也不耐干旱,也不耐水涝。耐荫性强,忌阳光直射,叶面会变成黑褐色,并逐渐枯黄;夏季荫棚下养护,生长良好。
鱼尾葵实生苗生长缓慢,以2-3年生、株高1-2米时上盆栽植效果最好。盆的大小视植株高低确定。株高1米选盆径30厘米的盆,株高1.5米选盆径40厘米的盆,株高2米选盆径50厘米的盆。栽植时盆底先垫3厘米厚粗粒土或纯净石砾作排水层,然后再装培养土(园土2份、腐叶土2份、沙1份的混合土)进行栽植。
栽后浇透水,放存背阴处,并且每天叶面喷水数次。待恢复生长后正常管理。最初几年,每年换土1次。3年后换“水桶”盆,可2-3年换土1次。换上时应除去部分旧盆土,并剪去一部分老根和枯根。
鱼尾葵可用播种和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将种子播于透水通气的砂质壤土为基质的浅盆上,覆盖5厘米左右基质,置于遮阴度30%左右及温度25℃左右的环境中,保持土壤湿润衣较高的空气湿度。
一般2-3个月可以出苗,第二年春季可分盆种植。多年生的植株分蘖较多,当植株生长茂密时 可分切种植,但分切的植株往往生长较慢,并且不宜产生多数的蘖芽,所以一般少用此法繁殖。
夏季生长旺季,应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每天浇1次水,并数次叶面喷清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冬季减少浇水,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忌浇水过多过勤,以免根系腐烂而造成植株死亡。除栽植时施人适量基肥外,生长期内还应每月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也可以每月施1次300倍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的液肥。施肥最好在傍晚进行,次日早晨再浇水。
鱼尾葵生长到一定程度,下部叶片枯萎,影响观赏价值,应及时剪去,促进新叶生长。对于下部过密枝、交叉枝应疏除,以保持通风透光。每次施肥前都要进行疏土,利于土壤透气,促进根系生长。
鱼尾葵根是一种功效比较强的中药,它是棕榈科植物鱼尾葵的根在经过晒干后的成品,在强筋壮骨上有着很好的作用,对于那些筋骨受伤的人来说,可以将鱼尾葵根加适量的水煎煮,然后服用,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鱼尾葵是优良的庭园观赏植物与街道绿化树种,茎干挺直,叶片翠绿,花色鲜黄,果实如圆珠成串,富有热带风光情调,通常不作盆栽观赏。同时,鱼尾葵茎含大量淀粉,可作桄榔粉的代用品;边材坚硬,可作手杖和筷子等工艺品。
鱼尾葵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在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可露地栽培和室外越冬。在中国北部地区,冬季温度低,应放在温室越冬,若家庭有供暖条件的,可放室内越冬,温度宜保持在10℃以上,并给予充足的光照,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如果长期低温和光照不足,叶片会受冻害变黑。夏天在室外时,应用50%-70%的遮光网遮荫,或放在大树下疏荫处或背阴处。在烈日下暴晒,或受到阳光直射,叶片会变色枯黄,降低观赏价值。